摘要:小镇的早晨 运河从崇福一路向北,却在石门突然来了一个一百二十度的转弯,于是有了石门湾的美丽称谓。我一直喜欢听石湾或石门湾这样的叫法,这是毫无理由的喜爱。其实是先有石门,后有石湾,这也正好界定了两个时段
![]() 小镇的早晨 运河从崇福一路向北,却在石门突然来了一个一百二十度的转弯,于是有了石门湾的美丽称谓。我一直喜欢听石湾或石门湾这样的叫法,这是毫无理由的喜爱。其实是先有“石门”,后有“石湾”,这也正好界定了两个时段。“石门”的来历要更早些,清光绪《石门县志》载,春秋时吴越相争,“置石门为吴越限”,故名“石门”。但石湾或石门湾,我猜想一定是在运河开掘以后,因为这个大弯子,是大运河一个独特而美丽的转身。最有意思的是,在清时为避讳改崇德县为石门县,石门镇因而改为玉溪镇。这一改,正赋予了运河在江南小镇流过时一带如玉、白净如练的形象。把运河比照成溪,且是玉溪,能在这玉溪里从容泛舟,多少的温柔甜美尽在不言中。无怪乎那些帝王之家,暂且舍皇宫大院于一边,沿运河登舟南下,来到这温柔富丽之乡。“接待寺”、“营盘头”……留下了许多帝王南巡的故事。 然而对于百姓而言,运河给予他们更多的,不是游乐的便利,却是实实在在的生活。因为运河的关系,石门这个照例是名不见经传的小镇,却素有江南“活水码头”之称。运河横穿镇区,与众多河道相连接,“河埠舟楫停泊,略无阙处。”水运可抵沪、杭、苏、湖、禾各地。明清时,石门成为运河沿岸一个兴盛的工商业市镇。今天你走入这个小镇,依然可以看到石桥勾连,人家尽枕河,街道依河延伸的景象。 濮院列入江南运河小镇,乍一看,不像崇福、石门那样运河直接贯穿镇区,可实际上,它最得运河之利,也是最有成效的一个所在。京杭大运河在镇西北逶逦北上,镇区东、西市河及十景塘等均沟通大运河。不能设想,没有运河的带动,永乐里的濮绸如何这么迅速走出小乡村,最终声名远播呢? 一般我们将濮院的创始,停留在宋建炎二年(1128)著作郎濮凤随高宗南渡的时空上,濮凤“后居语溪之梧桐乡,谓凤栖梧桐,事有适符,故即卜居于此”。(清《濮川所闻记》)濮凤六世孙濮斗南拥立宋理宗有功,擢吏部侍郎,赐第“濮院”,后移作镇名。濮院的来历似乎是偶然发生的。濮凤刚巧有一“凤”字,又刚巧路过梧桐乡,又刚巧合“凤栖梧桐”。听起来很不错。可偶然中有必然。宋室南渡是必然的败退,高宗一行沿运河而下,这又是必经之路。于是,得地理之便,运河边的梧桐之乡便必然入南渡者的视野。因此,说濮院的来历,运河的功劳终在其中,虽是牵强附会,却也有些情理相通。 濮凤之后的濮院,有其后来几代、几十代的经营,从元时建永乐四大牙行,到明清时成为盛极一时的丝织专业市镇,一路几乎是一帆风顺地发展着,形成了“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特色传统,“机梭为阖镇恒产”,“万家烟火,民多织作绸绢为生”,“清乾隆日出万匹绸”,贸易盛况空前,“终岁贸易不下数十万金”。这样规模化的生产与贸易,使濮院在当时就成为江南首屈一指的大镇。 正因为有这样的辉煌传统,才有今天“全国最大羊毛衫集散中心”、“中国毛衫名镇”的诞生,这里有割不断的因果联系。 |
- 上一篇:调查问卷--你对京杭运河了解多少
- 下一篇:江南运河嘉兴段的成因及变迁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