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解放前,很多贫苦的农民难得拥有读书的机会,农村里文盲、半文盲比比皆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基层政府组织的扫盲活动全面铺开,识字、学文化成了农村一件最时髦的事。1951年初春,拍摄这张嘉兴县首届冬学模范代表大会全体留影照片时,照片中的人们拥有怎样的
![]() 解放前,很多贫苦的农民难得拥有读书的机会,农村里文盲、半文盲比比皆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基层政府组织的扫盲活动全面铺开,识字、学文化成了农村一件最时髦的事。1951年初春,拍摄这张“嘉兴县首届冬学模范代表大会全体留影”照片时,照片中的人们拥有怎样的一种心情,可想而知。 现在桐乡市文联工作的范树立当年就曾参与过基层农村扫盲活动。他说,当时的农村,文盲和半文盲占到了一半还多,扫盲活动主要是在农闲的冬季开展,到农村扫盲夜校的“老师”,绝大多数都是在读的中学生。中学生们几个人一组,共同负责一个村子的教学工作,同学们轮流上门教学。对于“老师”而言,大约一周讲课一次,而村子里的“学生”则几乎每天上课,所有人的积极性都十分高涨。 教室是临时选择的大屋子,课桌长短高低不一,“学生们”坐在长条凳上,手里捧着崭新的《农民识字课本》,脸上的表情十分认真。范树立说,农民主要是识字,识字课本内容很简单,多是与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有关的:蚕豆、水稻、锄头、水车……三四十岁的学生们跟着他们这群孩子一遍一遍地跟读着课文,没有表现出难为情的样子——他们对知识太渴望了。 |
- 上一篇:解放军建国之后“充电”忙
- 下一篇:史念:见证嘉兴地区新旧政权的交接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