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热门小镇故事文章推荐

广告赞助商

主页 > 小镇故事 > INTRODUCE

魏塘记忆(下)(3)

2012-05-09 15:58 作者:苏枫 黄才祥 来源:嘉兴故事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六、那些古园 像很多江南古镇一样,魏塘镇优越的地理条件使人们衣食无忧,催生了对文化教育的追求。这种追求在物质载体上表现为名门望族纷纷建设高水平的园子,在这个园子里,文人们相互酬唱往还,颐养性情,又为后


  
  六、那些古园        

  像很多江南古镇一样,魏塘镇优越的地理条件使人们衣食无忧,催生了对文化教育的追求。这种追求在物质载体上表现为名门望族纷纷建设高水平的园子,在这个园子里,文人们相互酬唱往还,颐养性情,又为后代提供了极佳的学习场所。魏塘至今还保留着一条名为“花园弄”的街道。

  过去,我一直不知道“花园弄”因何得名。翻查史料,才知早在宋朝,富绅陈景纯在此处购宅地,兴土木,营造陈氏花园,与一批诗酒之友吟诗作画,议论时政,酬唱相和,一时闻名江南,花园弄之名由此而来。此后花园弄又相继出现元代的梅花园、清代的偶园等名园,文化脉线可谓绵绵不绝。同样有意思的是硕士街。清代文人孙燕昌治学严谨,才华横溢,又谦逊有礼,忠厚诚实,受人敬重。百姓感念他是一个才智渊博、学问丰硕之士,就把他所住之地命名为“硕士街”。小小一个城镇,竟有多处地名因文化名人而得名,也算少有。尤其是文化程度不高的百姓自发感念,向文化人表达敬意,并以地名命名的方式世代铭记,终于煅造出魏塘因袭不断的崇文重教的风尚,衍化为一地的内在文化精神。

  除个人园子外,还有公家办的嘉善文庙(又称学宫)。从名字上可以看出,这实际上是一所学校。说起文庙,其实与我颇有渊源,我不但在那里度过了高中三年,还作为教师在那里工作了五年,当然在我读书和工作时,文庙早已改名为嘉善二中,今天则又变迁为嘉善第二高级中学。文庙的历史十分悠久,初建于1432年,仅比1430年魏塘成为建制镇晚两年,可以说是一建成镇就建设了这所学府。从那时起,文庙作为学校一直在原地呆了近六百年,不曾挪过半步。也许是文庙的业绩太辉煌了,明清两代,全县经文庙而中进士者竟达一百八十七人,其中巍科人物十三人次,是全国荣登巍科人数最多的县之一,人们感念这种记忆,从来没有人提出要废文庙或搬迁文庙,这才使它从容地站立至今。文庙的旧貌早已不复存在,唯一存在的见证物是文庙甬道两边当初栽种的四十棵虬柏中仍有一株还活着,和天上的日月星辰、大地上的风霜雨露一起,目睹一代代学子进进出出,功成业就。

  这种对文化教育不懈追求的精神,在历史演进中,不断被继承和发扬,形成了一股弥足珍贵的“文气”,成为这方水土的精神烙印。这股“文气”比魏塘的商业更早找到合适的表达载体。很难设想,没有这股“文气”,魏塘的发展会依然风风火火。有了这股“文气”,魏塘命中注定会从自然镇升格为建制镇,这块千年人居地的“人气”会越来越旺。据史料记载,魏塘在唐代仅出一名进士,而从宋代大姓魏、武居住魏塘形成自然集镇开始至清,出进士四十三名,举人十六名,文苑名士不胜数,像明代作家魏学洢,其所著的《核舟记》,至今仍是中学课文,历久弥新,实为典范。

  这种精神在清朝以后同样还在滋育着魏塘人。民国初期钱能训贵为总理,却是全国闻名的大孝子,以至于其母死后,出现上至总统发唁电,下至魏塘百姓万人空巷送葬的景象,堪为道德楷模。现代也是名家迭出,著名电影导演和演员孙道临,是艺苑常青树,张仲俊、程裕淇、沈天慧三人皆为中科院学部委员。历数这些名家,真让人感到先贤精神福祉无穷。

  写着写着,我渐渐地发现魏塘走进了我的心中。也许这正是我求之不得的事:一个人在一个地方生活,这个地方反过来却在一个人心中,成为个人生命中的一部分。我想,这应该是一个人和一个地方最富活力的内在关系吧。

拆迁中的老城区
顶一下
(4)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特别说明

◎ 广告赞助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
      表  情:
      评论内容: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

      ◎ 阅读说明READ EXPLANATION

      ☉出处:嘉兴故事         网址:http://www.jiaxing.cc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由各报章媒体精心收集而来,本站不做任何商业用途。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您想转载此处文章请注明原作者和本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