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麻德政禅寺 德政寺的沧桑 德政禅寺坐落在大麻镇东北,建于南宋淳熙四年(1177),由宋孝宗的皇叔祖安王赵令揖所造,原名正德禅寺,到明武宗正德年间(15061521),为避讳遂改名。当年的德政寺,规模宏伟,南濒碧
![]() 大麻德政禅寺 德政寺的沧桑 德政禅寺坐落在大麻镇东北,建于南宋淳熙四年(1177),由宋孝宗的皇叔祖安王赵令揖所造,原名正德禅寺,到明武宗正德年间(1506—1521),为避讳遂改名。当年的德政寺,规模宏伟,南濒碧水清池漾,北枕京杭古运河,西与古刹吴王庙接壤,东至高地松树林,占地三十余亩。四周绿树成荫,林木参天,其间殿宇僧舍毗连,绵亘成片;僧人众多,寺内木鱼声声,钟鼓阵阵,善男信女云集,香火鼎盛,是远近闻名的水乡古寺。 德政寺大殿十分高大,三尊大佛如来、文殊、普贤菩萨金光熠熠,端坐于莲台之上。解放初,德政寺改作小学校,我幼年随学校搬迁就读时仍见有佛像,其造型之美及残剩鎏金的光泽,犹可窥见当年风采。学校迁入不久,菩萨被毁,大殿作了礼堂,那座台既是讲台,又是我们扭秧歌、打腰鼓、歌咏演出的舞台,可见殿宇之宏大。 大殿后,有“韦驮堂”,悬匾即长达三米,宽一米,系清乾隆乙亥(1755)春吴云所重题;又有禅宗堂,是明嘉靖年间(1522——1566)大麻朝西埭人金青莲所建。金的祖父曾任明都察使,家境富裕,因他出家在德政寺为僧,故捐资建造此禅宗堂。寺内佛殿僧舍之间,又广植花木,有紫荆、牡丹、天竹、金桂、银桂、腊梅等,四时开花季节,馨香盈室,芬芳扑鼻,点缀古寺,一派生机盎然。在寺外,更有一片茂密树林,其中有株老樟,大可三四人合抱,高达数丈,树身上隆起一个巨大的树瘤,形如狮头,作咧嘴欲噬之状,可谓奇观。林中尚有石砌骨塔五座,掩隐于枝丫纵横交错之间,常有松鼠出没,鸟语啁啾不绝于耳,环境之幽雅即可概见。 明末清初时,德政禅寺有僧人三十六房,达五百余众,且有寺产田地数百亩,众僧主要靠耕种自给。传说曾去杭州运大粪施肥,是从陆路接担挑回来,可见僧人之多,寺的兴旺也可见一斑。但从清末以来,战乱频仍,德政寺逐年衰落,和尚锐减,房屋坍塌,至民国年间更见萧条。到我们小学迁入时已破败不堪,寺前荒草丛生,殿宇没了关闭,仅剩年久失修的僧舍佛堂四十余间,寺后大片瓦砾废墟,一派凄凉。初解放时,经过整理修缮,古寺迎来了新中国第一代小学生,从此琅琅书声和欢歌笑语充斥其间,打破了往日的沉寂。如今,又是五十多年过去了,这中间,德政禅寺旧址又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一再改建扩建,在原寺址上建起的大麻中心学校颇具现代气派,自非昔日之可比。 近年,在德政禅寺旧址的偏西北处,古运河南岸,已由民间集资重建德政寺。新寺虽已初具规模,并计划逐年添建殿宇屋舍,但与原先的德政寺尚无法相比。作为佛教文化遗产的德政禅寺,只能保留在志书里和我童年时的记忆里了,这实在是历史变迁的无奈吧。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