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热门小镇故事文章推荐

广告赞助商

主页 > 小镇故事 > INTRODUCE

王店杂记(上)(3)

2012-05-11 16:18 作者:芸芸生 黄才祥 来源:嘉兴故事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王店话 考索方言是比较令人头疼的。嘉兴一地,统系吴语,但区域之间亦有差异。这种差异如是不从专业角度去考量,就可以破除诠释的枯燥沉闷,获取到意想不到的发现:啊呀,一个镇如王店的历史它应该有那么一点和其他


  
  王店话
  
  考索方言是比较令人头疼的。嘉兴一地,统系吴语,但区域之间亦有差异。这种“差异”如是不从专业角度去考量,就可以破除诠释的枯燥沉闷,获取到意想不到的发现:啊呀,一个镇如王店的历史它应该有那么一点和其他镇不同的地方的。王店和嘉兴的关系,比较起新塍来,新塍和嘉兴是较“疏”,而王店则是“密迩”。两镇和嘉兴市城的相距,上落不大,王店是十三点六公里,新塍是十六公里。王店人自认口音较硬,而新塍人则说话近“吴侬”。王店现在还保存着不少老嘉兴的说话,譬如丫婷(婢女),讨男(男佣),跑先(从前),麻花雨(小雨),黄豆子(黄莺),屙纳(尿布),上落(事有出入),好末得得(突然),劳曹(垃圾),潮面(洗脸),一够(一元钱,够读音扣乌切),吼(虹)等等等等,这也是我小时听熟惯说的。当然,嘉兴其他地方也多是这般说话,只是不如王店和嘉兴市城那样在语音上几乎没有区别。王店的“王”,在嘉兴北郊的塘汇、七星、栖真一带读如“洋”,而在余新、曹庄、凤桥那边,“王”发音“浪”,是彼地多绍籍客民也。在市城和王店本镇,则“王”字发音一样,是“字正腔圆”嘉兴话的“王”。

  清宣统元年(一九〇九),沪杭铁路王店站建成,同年七月通车。二三十年前,奔驰在沪杭线上的火车过王店、马王塘两个站头时,都要停车上下乘客的。从宣统元年算起,在很长一个时期里,王店和市城之间交通便捷,只需半个来小时就可以抵达。而新塍、余新等集镇在只通水路的情势下,去市城往返需半日之久。再往上溯,看看王店和市城的关系。明末清初,嘉兴诗人屠爌、朱彝尊等从市城移居王店,屠、朱两家都是嘉兴的望族,其后族人戚友相继聚居于梅溪之畔。这是“老嘉兴”的进入,三四百年来至今,是否能从“说话”上看出一点“亲疏”的端倪来呢?
建于民国年间的王店老火车站,中间圆形建筑为当年遣留的碉堡
  
  诗之镇
  
  清嘉庆年间著名学者冯登府曾说:“梅里,诗海之一波也,自元至今,传刻无虑数百家。”冯登府(一七八三——一八四一),一作登甫,字芸伯,号勺园,又号柳东。出身梅里世家。嘉庆庚辰进士,翰林。他还是文学家、诗人。他编纂的《梅里词辑》、《小槜李亭诗录》以及许灿编的《梅里诗辑》、沈爱莲编的《续梅里诗辑》等文献,搜集诗人四百八十八家,诗四千七百二十九首。这当然还不包括沈远香之后,同光年间乃至民国时期的一些王店诗人。然而仅从一个“弹丸”之地的市镇,从元代到清道光间出诗人近五百家,并且在清初产生了名播浙西的“梅里诗派”,诗风之隆盛,在嘉兴一地无过于此!冯柳东譬之为“诗海之一波也”,是没有丝毫的夸饰的。说到梅里诗人,自然首推朱彝尊。查朱氏《年谱》,清顺治六年先生移居梅里,时年二十一岁。之前,先生祖居在嘉兴城中碧漪坊。曾祖父朱国祚,明万历癸未状元,官至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加少傅。先生迁居之初,正当英气焕发之年,他的无可伦比的诗才,早已为华亭名士王鹿柴所赏识,以为“此子将来必以诗名世”。刚到梅里,由于声气的相通,镇上的一班青年诗人如周青士、王介人、李秋锦、沈进等即以先生为中心,时时切磋诗艺,相与唱和。我在翻阅《梅里诗人传》时,对于这样一个现象颇感兴趣:即大多的青年诗人并非出身世家,且因家境贫困,是以手工业或小商贾赖以谋生糊口的。如以“前路夕阳外,行人春草中”诗句为时人激赏的王介人,是一位染店的染匠。为人孤傲,落拓不羁,有三国时击鼓骂曹的祢正平之遗风。王介人死于抵北京的舟中,遗诗千余首。另一位周青士,在镇上开一米店,日坐大米、糠秕之中,吟诗不辍,旁若无人。他和王介人一样,终身未经科举,以布衣了其一生。青士的诗以“俊逸脱俗,不轻袭前人片语”名家。还有以“三李”鸣世的李良年(号秋锦)、李绳远、李符昆仲,志书上说秋锦“家贫穷,常以薄粥糊口”。比朱彝尊早徙居王店的前辈诗人屠爌曾月旦镇上诸诗家,以为“朱彝尊才华出众,里中唯良年(秋锦)一人能并驾齐驱”。其他如曹山秀、杨谦、缪泳等诗人,都与彝尊同道,互相得到激励和滋养。说到缪泳,我一直怀疑晚清大画家蒲作英之妻缪昙,是否梅溪缪泳一脉,只是有关缪氏的记载太少,只能留作日后有新的史料发现时再加考索吧。

  “梅里诗派”自周青士、朱彝尊等人起,在王店绵延一二百年,著名的诗人还有嘉道年间的冯登府以及有“小三李”之称的李富孙、李超孙、李遇孙嫡堂弟兄。在一个万把人口的市镇上创立诗派,并且延续的时间这么长,这跟朱彝尊晚年以翰林院检讨一官复遭贬斥、不得已重履敌土,筑曝书亭于梅溪著述于斯、终天年于斯,是大有关系的。老先生罢官出京时年已六十四岁,四年后构建曝书亭成,所幸还是高寿,八十一岁时刻印一生著作《曝书亭全集》未及毕役下世。这样算来诗翁在最后的十多年里,为文化的传薪播火做成了一件名山胜业般的大事:不仅校勘审订了他毕生的辉煌著作,而且还为我们后人留下了具有文化象征意义的历史名迹——曝书亭。

  清道光中,里人冯登府醵金重修曝书亭并创建清芬祠,他在《重修曝书亭记》中意味深长地指出:亭为彝尊读书、著述之处,“栖魂魄于此,千秋之名,身后之事,胥于一亭焉。”这是很有见地的,后来之人观曝书亭,可以想见朱氏人品、才情、学术成就(包括文学)的,就在此亭了。

  大概文化之事,历来须仰仗真有文化之人,来操持才成。在冯氏之前和之后,修葺曝书亭及增建朱氏家祠的,先后有清嘉庆元年的两浙督学阮元和道光年间的秀水县令吕延庆、朱绪曾及同治五年侍郎吴存义等人,彼等虽为官僚,但学识都不凡庸,如阮云台,才情和学识在嘉庆、道光的两朝都是无愧称其大的。

  明清时期,王店镇因诗风的盛而今天称之为“文化产业”的画绢、诗笺之类的制品也随之兴起。明代万历年间,镇上褚叔铭、褚明山出品的“褚绢”,名闻天下;周陈侯首创的“梅里笺”,专供骚客作诗时挥毫,当时人评他的三缄斋所制砑花笺纸甚精。砑花,是用鹅卵石碾压使纸面花纹密实而光亮的技艺,在现在的博物馆或个人收藏那里能见到这种古色的旧纸。

顶一下
(12)
80%
踩一下
(3)
20%
------分隔线----------------------------
特别说明

◎ 广告赞助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
      表  情:
      评论内容: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

      ◎ 阅读说明READ EXPLANATION

      ☉出处:嘉兴故事         网址:http://www.jiaxing.cc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由各报章媒体精心收集而来,本站不做任何商业用途。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您想转载此处文章请注明原作者和本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