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热门小镇故事文章推荐

广告赞助商

主页 > 小镇故事 > INTRODUCE

寂寞的沈荡(下):古老的钱家祠堂(3)

2013-10-29 08:43 作者:王英 袁培德 来源:www.jiaxing.cc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钱陈群(16861774),字王敬,号集斋,清康熙进士,官至刑部左侍朗,告归后加封刑部尚书,太子太保,死后赠太傅,谥文端。而嘉兴钱氏,就是钱陈群由海盐沈荡迁居嘉兴的。 钱陈群的少年时代就是在沈荡半逻度过的。当



  钱陈群(1686—1774),字王敬,号集斋,清康熙进士,官至刑部左侍朗,告归后加封刑部尚书,太子太保,死后赠太傅,谥文端。而嘉兴钱氏,就是钱陈群由海盐沈荡迁居嘉兴的。

  钱陈群的少年时代就是在沈荡半逻度过的。当时他父亲游学在外,根本无力养家,全家的生活重担全靠母亲一人承担。幸亏母亲知书达理,辛勤劳作之余,还以纺织、作画贴补家用,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母亲良好的修养和刻苦耐劳的生活习性,使钱陈群幼小的心灵受到良好的熏陶。为报母恩,他终日苦读,康熙六十年(1721),三十五岁的钱陈群终于以优异的成绩金榜提名。雍正、乾隆年间,他又因渊博的学识和管理才能,执掌国家机要并任经廷讲官。在这期间,他常常为皇帝讲解经史,深得皇上赏识。就在钱陈群仕途无量之际,却不幸患上重病。他毅然辞官返回嘉兴养病。高宗皇帝念情,仍赐俸禄照旧享受,还与之相互寄诗书唱和。归田后的钱陈群隐居嘉兴,潜心著述,完成《香树斋集》等书。

  俗话说,树高千丈,叶落归根。钱陈群的这一举动,许是感动了上苍,就在他去世后的数百年间,其后裔中出了不少高官,还出了不少擅诗能文的名士。其曾孙钱仪吉和钱泰吉当时人称“钱氏二吉”,誉满文坛。而钱泰吉之长子钱应溥,则在道光年间拔贡,后为军机大臣。而钱应溥的三子钱熊祥,其曾孙女钱正英,如果按“钱氏家谱”排列,理当是钱镠的三十三世孙,曾任国家水利部部长,后任全国政协副主席。这位享有盛誉的高官,终不忘列祖列宗,于2002年10月4日风尘仆仆专程来到故乡沈荡中钱村寻根问祖。由此可见,血脉相承的子子孙孙是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故土的。这是中国人固有的传统,也是一种美德。

  钱正英前脚走,我后脚就跟进了。那是11月初的一天,阳光照得人暖洋洋的。我和海盐县政协副主席张国华同志驱车去沈荡镇中钱村钱家祠堂。下车后,我们站在一座石板桥上远望,只见河水缓缓地向前流去。河道不很宽,两岸芦苇茂密,一座明清风格的古建筑就呈现在我的左前方。张国华告诉我,这便是钱家祠堂了。我们沿着河岸走约百米,便到了钱氏宗祠。钱氏宗祠坐北朝南,河水就从前面流过。站在河滩边回首望去,石桥、流水、木船,仿佛一切都回到古老而悠远的年代,我忽然感到当年建筑这座宗祠的主人,必定也是位心灵纯净的书生。

  宗祠大门紧锁着。我们绕宗祠走了一圈,找不到一个可供入祠的地方。不过,这一找,倒让我看到了许多使人惊讶的东西。那沿围墙而生长的藤蔓,不知何年所栽,胳膊粗的藤蔓毫无顾忌地伸进那片瓦墙,又从瓦墙中穿出,攀缘翻绞着爬上了屋顶,犹如一条蛟龙腾飞在上空。斑驳的墙壁诉说着久远的年代,如果光在外面看这宗祠,也足让你浮想联翩。

  正当我们因进不得门而一筹莫展时,忽然在河埠边遇到一位老农妇。张国华介绍说,这位就是当年管宗祠人的后裔。真是有点“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原来,她叫张阿妹,现年七十有三。十九岁时嫁到中钱村。当时他的亲妈,也就是她公公的妈妈,负责管理钱家祠堂。在嘉兴定居的钱家拨给他们六亩田、三亩桑地,厚道的钱家从不向他们征收租金。她亲妈家有四个儿子,全靠管宗祠和种几亩田来养活。因此,他们的一家与当地许多村民相比,生活还比较过得去。为了报答这份情谊,亲妈一家就这样忠心地守着这座宗祠。他们每日打扫,还清理周围环境,搞得井井有条。从老妇人的叙述中,我了解了钱陈群的为人,我想,她家人亲身体会到的,便是钱陈群高尚的品德和待人的风范。

祠堂的墙壁上绽放着新的生命。

顶一下
(21)
80.8%
踩一下
(5)
19.2%
------分隔线----------------------------
特别说明

◎ 广告赞助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
      表  情:
      评论内容: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

      ◎ 阅读说明READ EXPLANATION

      ☉出处:嘉兴故事         网址:http://www.jiaxing.cc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由各报章媒体精心收集而来,本站不做任何商业用途。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您想转载此处文章请注明原作者和本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