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软桥(资料照片) 软桥南北向,长在四米左右,桥面平铺着三块条石,两侧立石为栏,为单孔梁式石桥。桥面中间的条石,石色淡青,与旁边的两块明显不同,人站在这块淡青的条石上起跳,有明显的震动感,如果多人站定,
![]() 软桥(资料照片) 软桥南北向,长在四米左右,桥面平铺着三块条石,两侧立石为栏,为单孔梁式石桥。桥面中间的条石,石色淡青,与旁边的两块明显不同,人站在这块淡青的条石上起跳,有明显的震动感,如果多人站定,一人蹦跳,其他人都有此软软震荡的感受。有幸一试的人,非常明显地感觉到软桥“十分的软”,而旁边的条石则无此动感,大家因此啧啧称奇。软桥之名,因此传开了,以至盖过了“惠云桥”的名称。据说此桥为五代十国遗物,故老相传,此石为“棉石”,世界只此一块,实系陨石平剖所制成。 也多亏了这张120相机拍摄的老照片,给桐邑著名的软桥留下了一帧清晰的影像。 软桥是通俗的叫法,本名惠云桥,因为铺在惠云寺放生池上,而惠云寺,俗称凤鸣寺,在梧桐镇西门康泾塘东岸的凤鸣路上。凤鸣寺始建于后周广顺二年(952),是桐乡古代著名的佛教寺院。 光绪《桐乡县志》“寺观”记载:五代时,梧桐乡之凤鸣寺乃村落集市,居民不过数户,但梧桐树倒有千株之数,有溪流逶迤其间。溪阳有亭,亭阴有石,石勃兴则甘霖施惠,故曰惠云亭。后周广顺二年,汉南王于此地建殿堂楼阁、桥梁等,名凤鸣院。显德年间(954—960)更名惠云院。元末,张士诚婿潘元绍与徐达战于皂林,元绍败,匿于此地民庐,僧院因此尽遭兵燹。禾郡天宁寺僧旸谷归为重建。洪武十三年(1380)改院为寺。后十年,赐额“惠云寺”,殿中供奉万岁龙牌,每遇万寿圣节,官长于此行朝贺礼。万历二十九年(1601),修大殿及增建大士殿,后世累有修葺。崇祯年间,乡闾文士常可课文结社于此,名“凤鸣社”。迨至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僧严洁以华严经名增建“华严藏经阁”,藏经五千零四十八卷。本邑名儒汪文柏曾撰文镌碑记述此事。咸丰十年(1860),本邑学宫、古刹、名寺均毁于太平天国战火。惠云寺除大士殿、钟楼外,无一幸免。(本自然段据杨永其、沈祖绳两先生之《古刹凤鸣寺》一文,见《桐乡文史资料》第六辑,特此致谢!) 千年凤鸣寺残存的大士殿与钟楼,1958年桐乡、崇德两县合并时拆除,凤鸣寺的地基上,建起了县政府的办公大楼。又是数十年过去,现在为桐乡第六中学所在地。 1995年,凤鸣寺易地重建,新建的凤鸣寺之“凤鸣禅寺” 匾额,由赵朴初题写,寺在梧桐街道原幸福村秦皇庙。不赘述。 ![]()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