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梧桐树 皂林、梧桐与陆费氏 栈房弄 嘉靖三十五年(1556)夏天的一个晚上,大白日脚里市声喧嚣的皂林缓缓沉入梦乡。皂林大户陆费家的店铺早已打烊,劳累了一天的陆费明正准备入睡,突然,东双桥下传出阵阵铁蹄声,
古梧桐树 皂林、梧桐与陆费氏 ![]() 栈房弄 嘉靖三十五年(1556)夏天的一个晚上,大白日脚里市声喧嚣的皂林缓缓沉入梦乡。皂林大户陆费家的店铺早已打烊,劳累了一天的陆费明正准备入睡,突然,东双桥下传出阵阵铁蹄声,一阵比一阵急促。隐约传到的厮杀声让陆费一家顿感到某种不祥的征兆。近日的传言已经得到了确证,倭寇数千人摇旗呐喊,自乍浦登陆,攻略府城嘉兴之后,正奔赴皂林而来。暮色中,陆费一家来不及携带细软,仓皇出逃。一行人往南奔出里许,回头一望,皂林已陷在一片火海之中。陆费一家苦心经营多年的店铺、室庐尽为灰烬,自此,陆费家生计寥落,已无法在寇乱后的皂林安身立命。 陆费明,字子阳,号晴川,世居皂林,晚年因子贵赠朝列大夫。公生六岁而孤,是方圆数十里有名的孝子。其人幼时家教甚严,母亲严氏,时常训之挞之,每次被母亲用竹鞭痛打,他也不反抗,只是默默地承受着,还常常微笑着出门,好像没事一般。邻居有问他痛不痛,他说,不痛!十二岁上,即肩贩为业,上养老母,下抚季弟,一家七口,全靠了他的小生意赖以活口。 陆费家在皂林的发迹,自有一本辛酸的账簿,也是一般贫户勤劳致富的典型。嘉靖三十五年夏天,寇乱之后,一家人在皂林是呆不下去了,像许多皂林出逃的大户人家一样,陆费家首先想到的是迁居梧桐。故梧桐陆费一脉,原是皂林迁徙过去的。需要说明的是,陆费这个复姓,是吴兴费家与桐乡陆家的联姻而出现的,复姓的始作俑者陆费锡,当在明末清初。时吴兴费家无后,招赘至桐乡陆家后,开始以陆费复姓行世。上述陆费明,确切地说应该是陆明,这只是后世修志时补上去的。 有清一代,桐邑陆费家,名家辈出。如陆费墀(1731—1790),乾隆三十年(1765)举人,授内阁中书。三十一年进士,改庶吉士。三十七年,朝廷决定开设四库全书书馆,以陆费墀充任总校官。墀孙瑔,以贡生任国史馆誊录。历任地方要员,有德政。陆费逵(1886—1941),为近代著名出版家,中华书局创始人,主持书局三十余年,贡献至巨。现在,桐乡图书馆以陆费逵命名,也是桐乡陆费家族的骄傲。 再说皂林,宋代即为崇德县雄镇,镇有姐妹双桥、绣溪桥,均在镇域之内,皂林因是官塘要道,元明两代设有驿寨。居民夹运河而居,甚为繁盛,素有“小瓜洲”之称。皂林驿曾是运河上著名驿站。但皂林地当孔道,又向为古战场,元末,明将徐达、常遇春与张士诚在此大决战;明嘉靖三十五年倭寇犯境,给这个运河边的古镇带来巨大毁坏;明末,郑成功与清军又在此开战;清咸丰年间,太平军驻扎皂林,竟在双桥上垒砌砖门,与清军作战;及至抗战时期,国军与日军又在此交战,皂林终于片瓦不留,目今只是一片青翠的桑树地。 梧桐距皂林七里许,水路有康泾塘与之相通。康泾塘与京杭运河成一丁字形,这是过去梧桐与外面连通的关键。陆路直通北门,门外有挹注亭,为乌镇、炉头、皂林入镇孔道。清初汪文柏(1659—1725)居桐乡,看到行人进出北门,遇到下雨天,行走甚为不便,于是在桐乡北门外一段比较难走的陆路上铺设石块,架构六座小石桥,利用一祠堂,稍稍改建,又筑亭并佛阁,延请一名为心莲的老僧,冬施姜汤夏施茶,方便行人。其亭名挹注,当年,为梧桐北门外一景——登临遥瞻,一沓沓的菜畦,像棋盘上的方格子那样整齐好看。微风吹来,金黄的稻子波浪一般滚动有声。如果是冬天,块块白雪,洁人眼目。挹注亭俨然成为了旧时桐邑文人煮茗谈禅的一个好所在。惜亭已无存,但汪文柏充满感情的一篇《挹注亭记》却流传了下来。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