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四 真正应该在陶庄镇历史相册中充分显现的人物,是袁黄和袁氏家族。 翻阅清光绪《嘉善县志》,在人物志中,列传或在传记里提到与袁黄有关的不下十人。这里的有关是指或为其先祖,或为其子孙。试着按先后罗列如下:
四 真正应该在陶庄镇历史相册中充分显现的人物,是袁黄和袁氏家族。 翻阅清·光绪《嘉善县志》,在“人物志”中,列传或在传记里提到与袁黄有关的不下十人。这里的有关是指或为其先祖,或为其子孙。试着按先后罗列如下:袁顺、袁颢、袁祥、袁仁、袁俨、袁黄、袁豫、袁营、袁荫槐、袁青、袁茂、袁昌龄、袁嵩龄、袁召龄、袁汝淦、袁泽等。一个家族,在县志中被点到如此众多的人物,自当能称为名门望族了。如果以袁黄为基准,那么义薄云天的义士袁顺是其四世祖,医术精湛的神医袁颢为三世祖,袁祥为其祖父,袁仁、袁俨则应是其父辈。被誉为“汾湖三杰”的袁豫、袁营、袁荫槐是儿孙辈中重新“出息”的人物,已是“八世孙”。那么,龄字辈的几位便是其“九世孙”,带水的(三点水)便是“十世孙”了。按袁嵩龄《赵田袁氏家谱续刻叙》云:“吾家旧住陶庄,族类蕃衍。经家难,迁徙流离,遂衰弱。”袁氏家族自明而清历三百年之盛衰,也是历史发展之大势。说得更明白一点,就是政治时事的起起落落,造就了如袁氏家族这样名门望族的兴衰变迁。 袁氏家族将袁顺列为其家谱之宗,是有其特殊意义的,昭示着袁氏仗义重情的家风。凡读过中国历史的,都晓得“赵氏孤儿”的故事。千百年来的传说演义,又将这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演绎得出神入化、妇孺皆知。袁顺的故事,堪比“赵氏孤儿”。 明惠帝朱允炆继位后,依齐泰、黄子澄等大臣主张“削藩”,而燕王朱棣却想当皇帝。于是,便有了史称“靖难之役”的事变。结果当然是打着“清君侧”旗号的朱棣,不仅清除了齐泰、黄子澄等皇帝身边所谓的“奸臣”,而且连皇帝也一起赶跑了,弄了个小皇帝朱允炆不知所踪的千古之谜。 据《明史》中关于黄子澄、姚善的传记载:明建文四年(公元1402),燕王朱棣兵临南京城下,惠帝一面想谈和,一面又暗中遣派黄子澄、齐泰等,到苏州和知府姚善等联络镇江、常州、嘉兴、松江等地起兵勤王。未料勤王之兵尚未聚集,南京却已陷落。姚善以守城为责,欲与苏州城共存亡。后被部下绑送朝廷处死。黄子澄躲到了嘉兴杨任家中,密谋起兵。被人告发而被捕,受磔刑而死,其亲属都或被杀或被流放。杨任和儿子也和黄子澄一并被捕,同样受磔刑而死,亲属朋友一百多家同样或被杀或被流放。 《分湖志》和《分湖小识》有记载,杨家住汾湖边陶庄,杨任曾在江西袁州任太守,黄子澄视之为国士。“靖难之役”发生时,杨任已因病退养在家。杨家受难之时,其小妾沈氏正怀着身孕,知县领兵去捉拿时,出于同情偷偷放走了她。沈氏后投亲乡下,生了一个男孩。 黄子澄也有一个儿子逃过了劫难的,后改名田经,流落到了湖北咸宁。《分湖志》里告诉我们,带着黄子澄儿子出逃的人,就是袁顺。《嘉善县志》中袁顺的传记中,只记录了其豪侠仗义,在黄子澄等被捕遇害时,“自投于河”而被人救起。《分湖志》则接着交代了袁顺因听说黄子澄尚有一儿隐姓埋名藏匿于乡下,便放弃自杀念头,找到了黄子并逃往湖广。直到朝廷赦免建文朝旧臣,袁顺才回到故乡陶庄养老。 在“靖难之役”血雨腥风之时,从杨任收留黄子澄、知县私放杨任小妾,到袁顺带黄子出逃,正应了人间自有正义在。有竹枝词云:“义侠高风不可攀,南都回首泪潸潸。千忠戮尽身犹在,绝命词留袁杞山。”(注:袁顺,字杞山。投河之时曾作绝命词四首。) 袁召龄《赵田宗祠记》有云:“余家世居嘉善之东亭桥,自九世祖赠尚宝司少卿、万历丙戌进士、直隶宝坻县知县了凡公,以职方司主事,赞画东征,与主帅某不协,告归,卜居吴江赵田村。”亭桥,现今仍为亭桥。现在一中校内的慈山、慈湖等所在,就是当年袁黄在魏塘所居之东园。袁黄自“告归”后,就移居去了吴江赵田。所以,袁召龄辈以其为赵田袁氏之“宗”。 在现今惠民新润独社浜发现的袁黄墓,从墓碑所刻的文字,知道为其“九世孙召龄敬立”,应该是袁氏认祖归宗的纪念场所,是在清咸丰年间才设置的(袁召龄乃清咸丰辛亥举人)。 明清以来,因《了凡四训》而声名远播于海内外,袁黄(了凡)俨然成为了中国善学思想的集大成者,成为了几百年来影响深远的善学思想大家。 “翠岩亭下问棠梨,上客同舟过柳溪。”这是元代的诗人杨维桢应朋友之约游历汾湖时写下的,表达着相对纯粹的寄情于景的感怀。经历了随后的数百年岁月变迁,棠梨之花依然,柳溪肯定不再是那纯粹寄情的柳溪了…… ![]() 小桥流水 ![]() 袁了凡祖居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