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热门小镇故事文章推荐

广告赞助商

主页 > 小镇故事 > INTRODUCE

干窑,不只有古窑(2)

2021-08-31 14:26 作者:张嫣 沈海涛 来源:www.jiaxing.cc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二 顺着永兴桥西侧姚浜路向北,香樟郁郁葱葱掩映之下,远远眺望到另一座桥静卧在河岸上。近处两个阿姨隔着市河,不紧不慢聊着天,河岸上回荡着她们的清脆俚语。尽管,日头已经老高,小镇依然清幽,六月的晨风,酥酥


  二
  
  顺着永兴桥西侧姚浜路向北,香樟郁郁葱葱掩映之下,远远眺望到另一座桥静卧在河岸上。近处两个阿姨隔着市河,不紧不慢聊着天,河岸上回荡着她们的清脆俚语。尽管,日头已经老高,小镇依然清幽,六月的晨风,酥酥麻麻吹拂在身上,天空是蓝而寂静的,像饱睡后初醒的少年。

  桥的北端显得荒凉了,荒的地、断了的半爿老屋,天空有飘荡的闲云。河水到了这里,收了身,石板桥已为单孔。依然没有桥额,有明显修缮的痕迹,两侧桥墩上有刻字,但方向别扭,竖刻横放,显然又是重修时不知从何处的古桥上拆了下来,恍然间又是数十年光阴。

  东岸的农家小院内有一和善男子,握着镰刀似要出门,见我们兴趣正浓,便与我们在桥边闲聊起来。男子说这桥被当地人称为“踏扁桥”。我反复咀嚼了几遍方言,有种忍俊不禁的随意和接地气,这桥,不就是用来被过往的人踏行么?男子说:“从前这里是从乡下到市镇的必经之路,繁华了300年之久。过去这边到处是窑墩,后来都拆除了。干窑,就是指当年有近千只窑,千被误看成干。”

  正如这个男子所言,历史上干窑和千窑的确纠缠不清。干窑窑业历史悠久,县志记载:宋前造窑,南出张汇,北出千窑。干窑地名的由来,《嘉兴市志》载:“经考证,海盐干宝之后裔,于元时来此以烧窑为业,名应以干家窑为是。”在《续修干氏宗谱》曾记有干宝家族“至三十一世”在海盐半路(逻)的一支,曾迁到干窑一带生活。干宝的后裔在此定居下来后,从事烧窑制陶,干家的窑成为当地有影响的产业,从而肇始干窑一地窑业,聚居成镇。干窑窑业在晚清和民国时期达到了顶峰。《申报》1890年3月3日报道:“浙江嘉善县境砖瓦等窑有一千余处,每当三四月旺销之际,自浙境入松江府属之黄浦,或往浦东,或往上海,每日总有五六十船,其借此以谋生者,不下十数万人。”自1932年起,因世界经济不景气,国内乡镇凋敝、砖瓦需求量骤然缩减。至抗日战争,窑墩多数停烧。抗战胜利后各方急需砖瓦,窑业又一度兴起。上世纪五十年代,公私合营,私营窑业缩减以致消失,国营窑业的兴起,土窑渐渐没落。2010年后,只剩下5座土窑墩成为“活遗址”,还在日夜燃烧。

  位于河西街5号的沈家宅,隐匿在一排清末民初的民居间。我们甫一踏进屋门,犬吠声旋即响起,出来一对老年夫妇,面容和蔼。老人安抚了闹腾的两只狗,并为我们打开房门,随我们参观。天井阴凉,有“河西街沈家宅”的文保碑,旁栽一棵枇杷树,有不少的年份。屋虽老久,但被收拾得很干净,女主人带领我们去二楼参观。攀木质狭窄楼梯,二楼亦收拾妥帖,有旧式家具和床具,最值得看的是头顶横梁的雕刻,莲花、凤凰、仙鹤、芭蕉、如意等图案栩栩如生。只可惜,被老人家的亲戚用绿色的油漆涂刷得有点不伦不类。站在仅存的北侧二楼走马堂上,看窗外瓦片,与女主人闲聊。见青砖的侧方有字显现,似“潘乾泰”依稀字样,问女主人,亦茫然无知。沈家宅目前有三进,后面有一披屋,过弄的瓦片稀松,撑了木柱加固,有光线顺着缝隙泄了进来。雨天,或许也有雨水渗透,老屋听雨,想起余光中的散文:雨打在树上和瓦上,韵律都清脆可听。尤其是铿铿敲在屋瓦上,那古老的音乐,属于中国。



沈家宅梁枋雕刻
  
顶一下
(12)
92.3%
踩一下
(1)
7.7%
------分隔线----------------------------
特别说明

◎ 广告赞助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
      表  情:
      评论内容: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

      ◎ 阅读说明READ EXPLANATION

      ☉出处:嘉兴故事         网址:http://www.jiaxing.cc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由各报章媒体精心收集而来,本站不做任何商业用途。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您想转载此处文章请注明原作者和本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