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京杭古运河文章推荐

广告赞助商

主页 > 专题故事 > 京杭古运河 > INTRODUCE

运河·生态(3)

2012-07-22 12:02 作者:沈煜威 吴天根 沈爱君 来源:嘉兴故事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运河渔民 今年60岁的周永生,早已洗脚上岸了,黝黑的脸庞,粗糙的大手,时时在告诉别人,他在运河中漂泊了40年,他是运河上的渔民。 周永生的祖辈就是运河的儿子,以打鱼为生,父亲周福寿今年82岁了。从9岁开始,周



运河渔民
   
  今年60岁的周永生,早已“洗脚上岸”了,黝黑的脸庞,粗糙的大手,时时在告诉别人,他在运河中漂泊了40年,他是运河上的渔民。
 
  周永生的祖辈就是运河的儿子,以打鱼为生,父亲周福寿今年82岁了。从9岁开始,周永生就跟着父母在运河中漂泊了。他们在陆上没有家,而渔船就是他们随波逐流的家。最多时,全家兄弟姐妹共有3条渔船。
 
  一年四季都在船上过,一天到晚都在运河中捕鱼。周永生说,渔民一般把捕鱼分成三个季,春季一般捉黄鳝、泥鳅,夏季一般以捉虾为主,秋冬季捕获的都是大鱼,像鲤鱼等。当时,运河里的鱼虾多得惊人。捉虾用的是“弯笼”, “弯笼”装在浅水滩的草丛里,用绳子一个一个串起来,一般午夜12时装“弯笼”,凌晨三四点钟开始倒“弯笼”。在船上弓着腰,贴着船舷用手拉着绳子,一个个“弯笼”拉了上来,往船舱里一倒,误钻入“弯笼”的虾在舱内跳动,不管多累,这时全家人都会收拾起一种满足感。一连串的“弯笼”收上来后,东方已破晓,再摇着船沿着运河到王江泾鱼市上去卖。从双桥摇到王江泾,要一两个小时的水程,每斤虾,能卖上三四角钱。
 
  最苦的是冬天捉鱼了,冬天一般用大的“碰钓”,一排“碰钓”沿着水路放下去,有几公里长。较大的鱼游过“碰钓”时,一碰钩子就逃不掉了。每隔一段立根竿子,大鱼儿上钩了,不停地挣扎,竿子上的铃响了,就知道有“货”了。在周永生的记忆中,大运河难得有整条河都结冰的时候,在严寒中,大多数的时候是岸两边结着冰,他们捉鱼随船一路行走,也算是“破冰之旅”了。摇着船一路上收“碰钓”,滴水成冰,绳子一出水,手与绳子就被结成的冰搭上了。船就是他们流动的家,吃的菜是抓来的小鱼儿,喝的水是从运河里直接打上来的,“热天停下风,冬天停上风”,歇夜时,船在岸边一停,点起煤油灯,周永生记忆中,当时运河中的渔民很多,一连串的煤油灯光在河面上晃呀晃呀,劳累了大半天的渔民开始享受片刻的安静。“船上人家苦啊。”周永生说,下雨天,被头铺盖淋得透湿,落雪时,雪花往船里直钻。
 
  从王江泾的长虹桥到市区的秋泾桥,这段运河水路的每一段帮岸,周永生都能烂熟于心。在他的记忆深处,运河水是清的,能看得到浅水滩下的鱼儿在水草间游动,运河里的鱼是多的,鲫鱼、鲤鱼、鳜鱼“木佬佬”,运河里的船多得数不清,但大多是木头船,后来才有水泥船,再后来才有轮船。说起运河的变迁,这位老渔民有些酸楚,污水多了,鱼儿少了,渔民们没有鱼可捉,只得上岸另找生路。1988年,周永生开始到陆上养鱼,结束了半辈子的运河船上生活。
 

当初的渔民周永生已经洗脚上岸,开始陆上养鱼。
顶一下
(2)
66.7%
踩一下
(1)
33.3%
------分隔线----------------------------
特别说明

◎ 广告赞助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
      表  情:
      评论内容: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

      ◎ 阅读说明READ EXPLANATION

      ☉出处:嘉兴故事         网址:http://www.jiaxing.cc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由各报章媒体精心收集而来,本站不做任何商业用途。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您想转载此处文章请注明原作者和本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