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创新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源泉 在光电所的大厅里,抬头能看到这样一段话:假如我们停止科学进步而只留意科学的应用,我们很快会退化成中国人那样,多少代人以来他们都没有什么进步,因为他们只满足于科学的应用,却从来
“创新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源泉” 在光电所的大厅里,抬头能看到这样一段话:假如我们停止科学进步而只留意科学的应用,我们很快会退化成中国人那样,多少代人以来他们都没有什么进步,因为他们只满足于科学的应用,却从来没有追问过他所做事情中的原理。这些原理构成了纯科学…… 这是131年前,美国著名物理学家亨利·奥古斯特·罗兰,在美国科学促进会年会上的演讲,这个演讲被誉为“美国科学的独立宣言”。 与这段话对照的是陈列墙上光电所的发展历程,自适应光学作为光电所原创性研究的代表,在当时开题时一开始能想到的似乎只有天文应用,而天文本身是基础研究。 自适应光学研究能在1977年被列入国家第三个科学技术发展长远规划,是当时中国全面开展科学新技术研究的一个小小缩影。 而姜文汉对自适应光学的关注,来自他一贯以来通过不断学习所养成的敏锐洞察力。当光电所还在闭塞的山沟里,他就坚持阅读所能得到的新科技期刊。 1977年3月,美国光学学会会刊以专集形式登了一批自适应光学的文章,这是国外第一次报道这一新技术。他意识到这是一个重要的新的研究方向,是一个能够应用到许多领域的基础性学科,可以解决一直困扰光学和天文学数百年的动态干扰问题。 “对于一个科技人员,不断更新知识,防止知识老化是非常重要的。” 1979年,自适应光学研究在光电所正式开题。这个“自适应光学课题组”除了他,组员只有四个志愿者,他们也做好了坐“冷板凳”的准备。毕竟,这样一个新的学科,短期之内看不到成果,国家也没有更大的投入与支持。 1980年,他们建立我国唯一的自适应光学研究室,由姜文汉负责主持研究工作。当时光电所正从山沟向成都郊区的牧马山转移,中国第一个自适应光学实验室,就诞生于一个养蚕的低矮平房里。 没想到后来,“自适应光学在大型光学工程、先进医疗设备方面巨大的应用前景,对全所工作也有很大推动,一时冷板凳变成了香饽饽。” 2006年,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评价光电所的自适应光学研究:“从一个很小的研究小组进行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后应用到许多方面,很好地体现了前瞻性和基础性创新工作的推动作用。光电所如果没有自适应光学的基础,就没有今天的优势,这类工作正是科学院应该做的,也是坚持要做的。” 很多年,姜文汉都是最早一个来到自适应光学研究室的人。现在他的工作节奏开始放缓,但依然是所里上班最早的人,“过去每天晚上还要加点儿班,现在晚上不加班了。” ![]() 姜文汉在工作。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