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叶奇蓁,1934年9月16日出生在湖北武汉,祖籍浙江海宁。核反应堆及核电工程专家。1955年毕业于交通大学(编注:上海交通大学前身)。
![]() 叶奇蓁,1934年9月16日出生在湖北武汉,祖籍浙江海宁。核反应堆及核电工程专家。1955年毕业于交通大学(编注:上海交通大学前身)。1960年在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获电力系统专业副博士学位。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委员,核安全专家委员会委员。曾任海盐秦山核电二期工程总设计师。 1990年被授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的专家。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5年1月,以他为总设计师的秦山600MW核电站设计与建造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出乎意料的工作分配 1961年5月的一天,从上海开来的第14次列车在行驶一天之后,终于缓缓停靠在终点站北京车站。 车厢门打开,站台上顿时热闹起来。一节车厢的出口处,一个相貌清秀、文质彬彬的小伙子拎着行李大步跃上月台,径直走向出站口。 从上海一路风尘仆仆颠簸至京,小伙子虽有些疲惫,但心中却非常兴奋——此前几天,他接到发自北京的电报,要求他即刻进京,正式接受组织上的工作安排。自己将要被分配到哪个单位工作?一路上,他都十分好奇。 这个年轻人,正是时年27岁的叶奇蓁。 从1951年考入交通大学(上海交大前身),到1960年底在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获得电力系统专业副博士学位,叶奇蓁已经深造了近10年时间。归国不久的他,正急迫地想早一日参加工作,为建设新中国出一份力。一想到终于可以一试身手,实践报效祖国的理想,叶奇蓁便感觉自己浑身有使不完的劲。 抵京之后第二天,叶奇蓁被告知,他的单位,是第二机械工业部下属的核工业第二研究设计院。 听到这个消息,叶奇蓁颇有些意外:“我一个学电力的,怎么让我去核研究院?这里有什么是我可以做的呢?” 面对叶奇蓁的疑虑,时任二机部领导的肖永定(肖劲光大将之子)为他作了非常简短的解答:“你学的是怎么搞电网控制、电网稳定。搞核反应堆,也需要‘控制’。组织上分配你到这里工作,就是希望你能发挥你的所学,搞好‘控制’。” 彼时,中苏关系已经进入冰封期,我国核反应堆建设恰又步入了关键阶段,正急需大量高精尖专业人才,以保证我国第一颗原子弹顺利研制。在这样的背景下,叶奇蓁迎来了全新的使命,投身到了那个丝毫不为外界所知的神秘领域。 若非当年这个“意外”安排,今日的国内,可能会多出一个电力生产与研究领域的学者,不过,却会少一位核领域的杰出专家。从1961年起参加工作,直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叶奇蓁一直都在从事十分保密的核反应堆设计、研究、建造、生产工作。其间,他参与了我国第一座核生产堆的设计和建设,主持了武器级钚生产堆控制和仪表的研制项目,完成了运行及事故动态分析,编制了运行及事故处理规则、调试启动大纲,保证了生产堆按时建成和安全运行,成为“两弹”最终成功研制的幕后功臣。之后,他还参与或领导了国内多座核生产堆的设计、安装、保障等工作,为我国核能研究、国防事业的稳步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002年,完全由我国自主设计、建设的首座国产化商用核电站——海盐秦山核电站二期工程一号机组正式投入运行。作为这一国产化核电项目的总设计师,叶奇蓁从核领域跨越回归其最初所学所研究的电力领域。他个人的这样一个轮回,无论对于我国的核应用建设,还是对电力事业的发展,无疑都是意义非凡的巨大进步。 |
- 上一篇:钱正英:水利选择了我,我选择了水利
- 下一篇:邬江兴:将门之子“剑走弓弦”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