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知识面要宽一点,思维要广一些 60多年前,选择化学作为终身事业,倪嘉缵的想法简单而朴素:当时,化工厂很流行,学化学更容易找到工作。 父亲倪禹功也很支持。 在嘉兴,倪禹功这个名字,许多人耳熟能详。他是国画家
知识面要宽一点,思维要广一些 60多年前,选择化学作为终身事业,倪嘉缵的想法简单而朴素:“当时,化工厂很流行,学化学更容易找到工作。” 父亲倪禹功也很支持。 在嘉兴,倪禹功这个名字,许多人耳熟能详。他是国画家,也是收藏家,尤其关注家乡书画家和篆刻家作品的收藏。出生在这样的书香门第,又是家中长子,倪嘉缵从小就受到传统文化熏陶。但他对艺术和收藏兴趣不大,最喜欢的还是自然科学。 1937年,嘉兴沦陷前夕,倪家辗转杭州、丽水、金华,最后定居上海。1949年,倪嘉缵考入上海大同大学化学系。 大学里,两位顾老师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一位是顾翼东,“他做学问和为人都非常好,每次给我们上课,只带3支粉笔,每堂课正好把3支粉笔写完。他的苏州话,学生听不懂,是全英语教学。”1980年,这对师生同时入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每次开会,两人都住一个房间。“他的知识面非常广,理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都能讲课。正是从这时起,我觉得一个搞科研的人,知识面一定要宽一点,思维要广一些。” “还有一位顾振军教授,当时,他刚从美国回来,是石油化工专家,主讲化学工程。他生动地介绍了石油工业的重要性,启发了我。”1952年,20岁的倪嘉缵从上海大同大学化学系毕业。“既然石油那么重要,于公于私,前景都很好,分配时,我没多想,第一志愿就选择到新疆开发石油。” 最终,他没去成西北,而是去了第二志愿的东北,进入东北综合研究所(编注: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前身)。 1957年底,倪嘉缵被选派赴苏联科学院普通及无机化学研究所攻读研究生。“我到苏联本来是学原子能,阴差阳错被分到无机化学研究所。”在这里,他从事的是铂的配位化学研究。他没想到,几年后回国,竟然又回到了原子能专业。 在苏联,他刻苦钻研,采用当时相对先进的结构分析工具,如红外光谱、磁性测量等,阐明了在二价铂配合物中的特殊结构,先后发表了7篇学术论文。不到3年,他就获得副博士学位。 除去苏联留学的3年,在东北,倪嘉缵一待就是40多年。直到1994年,身体虚弱的老伴不适应寒冷的东北,来到深圳女儿家。此后,他的工作也逐渐转移至深圳大学。 ![]() 倪嘉缵和他的学生们 |
- 上一篇:沈世钊:书写大跨空间结构之美
- 下一篇:沈闻孙:坚守生产一线的船舶设计专家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