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再立功勋 2.16米光学天文望远镜获1997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其中,折轴阶梯光栅分光仪获1998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16米光学天文望远镜被誉为中国天文学发展史上
再立功勋 “2.16米光学天文望远镜”获1997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其中,“折轴阶梯光栅分光仪”获1998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16米光学天文望远镜”被誉为中国天文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潘君骅主持完成,是当时我国和远东最大的光学天文望远镜。两项成果经专家鉴定,一致认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早在苏联期间,潘君骅就与“216”工程结缘。 “216”工程计划最早可追溯到1958年。当时,国际上都在研制2米级的光学望远镜,在大跃进的浪潮中,准备自力更生研制2.16米光学望远镜。图纸被带到苏联去,和苏联专家座谈,翻译就是潘君骅。但基于当时中国困难的经济形势,计划被搁置,这些图纸就放在潘君骅苏联的办公室。 1975年,“2.16米光学天文望远镜”项目重新上马,被国家列为重点研究项目,由中科院南京天文仪器研制中心牵头负责。 1975年9月6日,“216”工程领导小组成立,经王大珩推荐,潘君骅担任技术总体组组长。 作别天文学20余载后,他再次回归。 此后五年,他在长春和南京两地奔走,直到1980年,正式调入南京天文仪器研制中心。 潘君骅领导的“216”工程技术总体组,主要负责望远镜本体,分光仪及圆顶的技术方案与技术审查,对重大技术方案做出决定或修改设计任务书,协调解决“216”工程光、机、电三部分间的技术问题,对主要部件进行验收,对圆顶工程提出有关技术参数等。 在“216”工程中,原来设计方案中的平面衍射光栅分光仪,经反复论证改为折轴阶梯光栅分光仪。这台仪器也由潘君骅带头研制。高分辨率的阶梯光栅分光仪当时在我国是首次研制,国际上能制造这一仪器的只有少数国家,可借鉴经验不多。潘君骅出色地完成了研制任务,并使折轴阶梯光栅摄谱仪成为2.16米望远镜的亮点。 “216”工程是系统大工程,虽然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但项目开展过程中,大大小小的技术问题和突发事件层出不穷。与“150-1”工程不同,作为技术总体组组长,潘君骅得处理各类事务,大到主镜镜坯被打破,小到副镜调焦试验时电机反常转动造成部件损坏之类的问题。 越到后期,他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越多,特别是最后几年,他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车间装调、拍照试验和兴隆山上的调试上。 1989年12月中旬,北京天文台要参与法国天文学家发起的国际联合观测项目,早已把2.16米望远镜列入观测计划,时间紧迫。 2.16米望远镜研发工作完成后,后期装配工作迫在眉睫。南京天仪厂没有专门的装配厂房,只有个大机床加工车间有块空地,潘君骅打算在此装配。但这不是一个规范、适用的装配车间,很多条件都不具备,与专门的装配厂房相比,车间没有可打开的天窗,不利于观测调试,只能通过车间高层玻璃窗。望远镜架起的高度,所能看到的范围和目标等,潘君骅都得根据数据,推导公式来演算,“望远镜是赤道坐标系,厂房是地平坐标系,要计算望远镜什么时候能看到什么天区,这有个坐标系转换的问题。这点凭我的天文知识也能解决。” 望远镜机械安装完毕,需要初步调整望远镜的极轴,使其指向北极。常用的是望远镜以地球自转的速度来跟踪,但这需要一段时间后才能发现轴偏角度。潘君骅在轴上安装一个绕轴滑动的仪器,其上架设小望远镜,“手动推拉,跟踪星星的移动,可以知道极轴指向偏差。” 这个办法为望远镜的调试节省了时间。在“216”工程中,潘君骅多次通过简单实用的方法解决复杂问题。早在长春光机所,就有人评价潘君骅擅用简单方法解决复杂问题。王大珩曾说:潘君骅是最具有工程概念的光学专家,就是说他设计的东西,解决问题的方法比较实用。 1989年11月13日,2.16米望远镜在北京兴隆站举行落成典礼,12月4日,装上法国方面带来的光谱仪,12月6日夜进行正式观测,圆满完成联测任务。 |
- 上一篇:费维扬:“隐”于清华园的化学工程专家
- 下一篇:没有了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