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26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封面曾刊登嘉兴三塔照片 【轻舟过万重】【碧水绕城郭】 这座城市闻名遐迩,不仅是由于它的秀丽风光、物产丰富和人民生活的安乐富足,还因为这里所有的街道都遮有石砌拱顶,使行人免遭雨
![]() 1926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封面曾刊登嘉兴三塔照片 【轻舟过万重】【碧水绕城郭】 “这座城市闻名遐迩,不仅是由于它的秀丽风光、物产丰富和人民生活的安乐富足,还因为这里所有的街道都遮有石砌拱顶,使行人免遭雨淋之苦,街上亦无泥泞。”“运河抱城、八水汇聚”的嘉兴,就像东方威尼斯一般,让罗马尼亚人米列斯库感到熟悉又陌生,他称嘉兴为本省第二大城市,他在《中国漫记》说这里“秀丽而土壤肥沃”“养蚕业十分发达”“城市位于一条河上,城里河网密布”。 韩国国父金九避难嘉兴时,也在《白凡逸志》记下这座运河之城发达的水系,以及这方百姓与水共生的生活: 嘉兴没有山,但湖与运河像鱿鱼须似的四通八达,因此连七八岁的小孩子都会撑船。 南湖烟雨楼、西门外的三塔、东门外的朱买臣墓、北门外的落帆亭……他和友人一起踏访先贤旧地,运河岸边血印禅寺抗倭的故事,让同为抗日豪杰的他感同身受。 金九对嘉兴人的良善印象深刻,他将之归结于这里有肥沃的土地,所以“物产丰富,人心淳厚”。 嘉兴自古富庶,是唐代“嘉禾一穰,江淮为之康”的浙北粮仓,是南宋人烟稠密、灯火万家的京畿重镇。 元代台州诗人陈孚曾在诗中描绘了嘉兴的富庶: 箫鼓声中十万家, 垂杨浅映绿窗纱。 象梳两两蝉鬟女, 笑拥红娇买藕花。 “十万家”也许夸张,但就如今日的“10万+”一般,成为元代嘉兴繁华安定的注脚。你看这里的人家,枕河而居,沿河相连,垂柳映照着碧绿窗纱,笑语盈盈去买藕花的少女,是城市的风景。 碧水悠悠中,运河的过客们捡拾着嘉兴城以及沿岸各个市镇的人文地理,浩如烟海的诗词文章,讲述着那些岁月中的风光与富庶。 一个夜长难眠的冬夜,客居嘉兴的元末明初绍兴诗人江汉夜游濮院,明月当空,繁星闪闪,他从西街入,行至西河头,在《濮川月夜清游歌》中详细描述了晚上的濮院,“行行渡溪曲,石梁跨清流。鱼鳞万屋似城市,市廛行尽皆田畴”,万家灯火临河而居,鳞次栉比。 明代鄞县诗人沈明臣晚泊乌镇,“编户余诸邑,江村欲万家。大帆收估客,老树集啼鸦”,勾勒出乌镇万户人家枕水而居、连河成街、商贾收帆夜泊的面容。 明代乌镇热闹繁华,人口众多,泉州诗人赵恒曾写过7首长篇古诗,描绘乌镇的七坊。你看他笔下的常春坊,“长街迢遥两三里,日日香尘街上起。南商北贾珠玉场,公子王孙风月市。东家户向西家门,四时佳气常春温。吴绫蜀锦店装垛,羌桃闽荔铺堆屯”。如今闻名天下的“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乌镇,400年前已经是一个南商北贾、吴绫蜀锦聚集的地方了。 “三更灯火鱼龙动,千里星河雁鹜惊。大舶低昂冲尾进,扁舟往来一叶轻”,透过苏州诗人袁易的吟咏,元代运河上长安的繁华,如在眼前。 比袁易早百余年,大诗人陆游入蜀,乘船由运河途经嘉兴,也来到长安。 “三日黎明,至长河堰,亦小市也,鱼蟹甚富。”陆游是南宋乾道六年(1170)六月三日黎明到达长安的,也就是他说的长河。此后,陆游经崇德、秀州,夜宿石门、本觉寺、禾兴馆等处,与旧友新朋往来应和,踏访本觉寺、宣公祠、子城花月亭等处。 跟随陆游名篇《入蜀记》顺水而行,在他不厌其烦的记录中,我们穿越时空,与他一起“嘉兴六日游”。 他曾亲历嘉兴“火云如山”“热甚”“终日大雨不止”,欣喜“雨霁,极凉如深秋。遇顺风,舟人始张帆”,也曾坐花月亭,见到小块石碑,“乃张先子野‘云破月来花弄影’乐章,云得句于此亭也”。 但最让陆游感慨万千的是夜泊本觉寺前,凭吊访古: 寺故神霄宫也,废于兵火,建炎后再修,今犹甚草创。寺西庑有莲池十余亩,飞桥小亭,颇华洁。池中龟无数,闻人声,皆集,骈首仰视,儿曹惊之不去。亭中有小碑,乃郭功甫元祐中所作《醉翁操》,后自跋云:“见子瞻所作未工,故赋之”,亦可异也。 说起本觉寺,最知名的应是大文豪苏轼的三过诗。苏轼第一次访问本觉寺(报本禅院)文长老,恰是在陆游之前百年的宋熙宁六年(1073),苏轼想来也是乘船由运河而来,“道过槜李”,想起岸边的本觉寺长老正是自己的老乡,于是写下《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与此后两首访文长老诗一起成就千古佳话,如陆游一般的文人墨客纷至沓来,留下百余首凭吊咏怀诗。本觉寺三过堂入诗入画,流淌在运河潺潺流水中。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