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千古事】 楼船旗鼓旧征夷, 槜李城边屡出师。 河绕战场俱是箭, 雨当蚕月尽如丝。 宝刀乱后条桑用, 白马功成负米骑。 来泊阖闾军败处, 越人犹自笑吴儿。 四月的一个晚上,明代嘉靖、隆庆年间的苏州诗人王穉
【文章千古事】 楼船旗鼓旧征夷, 槜李城边屡出师。 河绕战场俱是箭, 雨当蚕月尽如丝。 宝刀乱后条桑用, 白马功成负米骑。 来泊阖闾军败处, 越人犹自笑吴儿。 四月的一个晚上,明代嘉靖、隆庆年间的苏州诗人王穉登夜泊嘉兴。在嘉兴这个春秋吴越之战的旧地,他感怀古今。 “五月,于越败吴于槜李”,2520年前,吴王阖闾与越王勾践的这场槜李之战,被记录在《春秋》中,成为嘉兴最早的文字记载。 北宋著名宣城诗人梅尧臣的《题槜李亭》也记录了这场决定吴越格局的战争,“土化吴王甲,骨朽越王兵。五月菖蒲草,千年槜李城”。 当然,吴越春秋里还没有今天的这条大运河,但嘉兴开挖运河的历史,却是在春秋时。《越绝书》记载,“百尺渎,奏江,吴以达粮”,百尺渎从由拳(嘉兴)出发,沟通太湖流域和钱塘江。 《越绝书》还记载了秦始皇为了控制江南,开挖的另一条古运河陵水道,北起由拳,打通吴越两地,历经变迁,成为大运河一部分的上塘河。 悠悠运河水,流淌过多少岁月更迭,熙熙运河客,又记下了多少历史风云? 靖康之变,金人占据大宋的半壁江山,历史的航船正是沿着运河,仓皇载着宋室南渡,偏安江南,定都杭州。 世家大族也随之大批南迁,运河之畔的嘉兴,陡然成为京畿之地,也便成为文人士族的重要聚集地。诸如诗俊陈与义、词俊朱敦儒就是其中的翘楚。 陈与义沿运河南下,途经乌镇,留下“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的诗句,客居他乡,怀想旧山河。 嘉兴东临大海,便利的海河航运,给了嘉兴繁荣的贸易和开放的心态,但也给嘉兴送来一个“毒瘤”,那就是倭寇。 明代倭寇侵扰嘉兴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是嘉靖三十二年至三十五年(1553—1556),四年间,嘉兴各县被侵112次。 《嘉靖东南平倭通录》详细记述了运河畔皂林的一场平倭战事: 倭万余趋浙江皂林等处,游击宗礼帅兵九百人御之于崇德三里桥,三战俱捷,斩首三百余级。贼首徐海等,皆辟易称神兵会桥陷军溃,礼与镇抚侯槐、何衡忠,义官霍贯道等,俱死之。 这场战役发生在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宗礼率兵从杭州沿运河北上增援桐乡抗击倭寇。在皂林与倭寇血战,三战三捷。却被奸人出卖,全军覆没,这并不妨碍他“用寡敌众,血战第一功”。后来皂林一带还建了宗阳庙,供奉抗倭将军宗礼。 运河边曾发生过一次次抗倭战役,宗礼抗倭前一年就是著名的王江泾大捷。通贯南北的大运河不知见证了多少兴衰成败,也不知道见证了多少次“城头变幻大王旗”。 1864年,嘉兴被清军攻陷之前,英国人呤唎两次来到嘉兴,受到太平天国荣王廖发寿的热情接待,他在嘉兴府度过了圣诞节,还见到了正在建设中的听王府,他说这是“我在中国从未见到过的最华美的建筑”。在《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中讲述了他在嘉兴的见闻,也是时人对嘉兴城内状况的唯一直接记载,记录了清军怎样沿运河攻陷嘉兴: 清军总兵程学启率大军和一支由英军分遣队所组成的辅助军前去包围苏州和杭州之间位在运河岸边的嘉兴府……数日后,敌人得到强大援军,重新轰开了几道缺口,以寡敌众的忠勇守军被迫于夜间撤退,勇敢的统帅荣王及其部下将近三分之二的战士均告阵亡。 运河的千载岁月,自然也铭刻着城市难忘的荣光。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