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热门嘉禾名胜文章推荐

广告赞助商

主页 > 嘉禾名胜 > INTRODUCE

东湖,1880周年说(3)

2012-04-20 08:53 作者:屠珍荣 来源:嘉兴故事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许多外地文人游东湖后也留下使人难忘的赞誉,如清海盐周一鸣就留下《东湖采莲歌》 放棹东湖日乍晴, 湖流九派碧波清。 莲歌唱罢归来晚, 遥指船头塔火明。 清石门人方薰《东湖即景》 张家林亭杉叶遮, 吕公桥外柳丝



  许多外地文人游东湖后也留下使人难忘的赞誉,如清海盐周一鸣就留下《东湖采莲歌》——
  放棹东湖日乍晴,
  湖流九派碧波清。
  莲歌唱罢归来晚,
  遥指船头塔火明。
 
  清石门人方薰《东湖即景》——
  张家林亭杉叶遮,
  吕公桥外柳丝斜。
  不知九派东湖水,
  流出春城几处花。

 
  民国时期的周默盦先生也留下了《东湖曲》长诗,刊载在平湖《新光日报·民国35年3月28日》,其中有“春光一色满塘湖,鹦鹉楼边唤晓床”的佳句。
 
  东湖,不仅景色秀丽,而且也盛产红菱与鲫鱼,采菱姑娘在采菱时喜唱《采红菱》的民歌。明成化(1465-1487)平湖教谕林光在游东湖时,听到采菱歌后也唱出了“数声采菱歌,秋波杳如海。不遇种菱人,哪得菱堪采”的佳句。那久已闻名的案山鲫鱼及西浦渔家,更使他诗意浓郁,留下了“烟火几渔家,边湖夹疏树。扁舟三五人,坐入秋天暮”的吟唱。
 
  东湖不仅是诗的摇篮,同时也深蕴着当湖不朽的文化篇章,鲁詹的《杜诗传注》,鲁訔的《杜工部诗年谱》、《杜诗定本》,鲁应龙的《闲窗括异志》,屠勲(1446-1516)的《东湖别意叙》,冯汝弼(1499-1577)的《汉塘纪事》,清朱壬林(1780-1859)的《当湖文系》,马承昭(1805-1879)的《当湖外志》及张宪和(1826-1902)辑《当湖诗文逸》22卷都是传世佳作。至于其他艺术门类,琴棋书画尤为突出,围棋的“当湖十局”,李芳园的平湖派琵琶,至今还名扬四海;到二十世纪30年代,吴一峰的画,就为英国的大英博物馆收藏。
 
  东湖文化更孕育着平湖人民舍小家为大家、同心同德抵御外来侵略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据光绪《平湖县志·卷十八·人物·列传四》载:俞锦,字克美,嘉靖间,筑城,署县事殷廷兰以其居当城址,欲广数丈全之。锦曰:“何等时,乃以一人居烦县官费乎?”竟自毁庭寝二十余间。这难道不是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吗?大王老爷霍光显灵捉倭的传说,至今广为流传,也因此衍生出解放前的四月十八挂灯。这就是平湖人民借西汉大将军霍光生日为纪念抗倭胜利的喜庆活动日。解放后无形停止了,而老年人至今还在留恋。当然,今日平湖西瓜灯文化节上的一盏盏雕刻精美又有时代特色的西瓜灯,虽然是从小儿戏耍的西瓜灯秋间造荧(见清·乾隆《古禾杂识·卷四P8》)发展起来的,但今天的西瓜灯又赋予平湖人的时代精神,从而使东湖异彩耀眼,走向世界。
 
  总之,笔者认为,东湖成湖后,就养育着平湖人民,也就产生了东湖文化。所以,东湖文化就是平湖的母源文化。而东湖文化又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文化。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特别说明

◎ 广告赞助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
      表  情:
      评论内容: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

      ◎ 阅读说明READ EXPLANATION

      ☉出处:嘉兴故事         网址:http://www.jiaxing.cc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由各报章媒体精心收集而来,本站不做任何商业用途。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您想转载此处文章请注明原作者和本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