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临东海晓波黄,缥缈朝云捧太阳。 吴越山河都入照,却绕孤塔早霞光。 这是清嘉兴知府许瑶光登东塔观日出所作的东塔朝暾诗。东塔朝暾成为清南湖八景之一。 东塔曾是嘉兴最古老的佛塔,旧址位于甪里街东塔路北端。据记载,塔始建于隋仁寿元年(601),建造在
地临东海晓波黄,缥缈朝云捧太阳。 吴越山河都入照,却绕孤塔早霞光。 这是清嘉兴知府许瑶光登东塔观日出所作的“东塔朝暾”诗。“东塔朝暾”成为清“南湖八景”之一。 东塔曾是嘉兴最古老的佛塔,旧址位于甪里街东塔路北端。据记载,塔始建于隋仁寿元年(601),建造在东塔寺内。原为一座方形木塔,高七层,每层围有木栏杆。南宋建炎四年毁于兵火,只剩废塔两层。南宋淳熙十五年、明洪武五年及崇祯十年先后重建。清乾隆时又重修。重建后改为方形七层楼阁式砖塔,砖木结构。塔身每层飞檐翘角,悬挂风铃,四面辟券门,平座回廊,栏杆环绕,设旋转形木楼梯,可登高望远,仍不失隋唐建筑特色。旧时,东塔巍然耸立在嘉兴城东,附近一马平川,是登高观赏日出景色的绝好所在。 明人刘圻对东塔登高观日出赞美有加,赋诗曰:“浮屠百丈壮天涯,我特来登步云梯。身在太虚红日近,手攀星汉白云低。” 明清时期,老百姓在重阳节登高,大多攀登东塔和真如塔。清咸丰十年,塔的平座栏杆、楼梯及塔檐木构俱毁于战火。1943年八月间的一场台风,将铜铸塔刹吹落在地,使东塔成了断头浮屠,失去了雄伟大气的神韵。 因年久失修,东塔破败不堪。1968年,有关部门决定拆除东塔,后塔砖供建造房屋用。据说,在拆挖塔基时,挖深五尺,底埋红色大陶缸,缸上置圆木桩,上下交叉,层层叠叠,成井字形,用木料约20立方米,其上铺砌砖石基至地面。出土文物11件,现由嘉兴博物馆收藏。 笔者曾去东塔旧址寻踪,从蛛丝马迹中寻觅它的前世今生。在东塔路北端的冶金一村小区内见有一处庞大的残存塔基,周围房屋林立,塔基上面堆积了几块硕大的基石,塔基西侧开有一个门洞,疑似地宫门,现在塔基四周用钢管做成栏杆加以维护。昔日的繁华景象已然烟消云散了。问及邻里,皆为之叹息。 东塔寺始建于南朝梁天监二年(503),寺以塔名。寺和塔一起为嘉兴旧时“七塔八寺”之一。东塔寺经历多次修葺,至宋代,寺院规模宏大,由南向北依次有山门、天王殿、大悲宝阁、华严堂等殿堂。寺院两侧还建有配殿、禅堂、斋房、厢房及其他设施,雄伟辉煌。院内巨竹千竿,凿池引流,飞桥跨空,清静幽雅。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宋宁宗为华严堂御赐“华严经阁”匾额。 南宋时,寺院还发生过一件轰动一时的逸事。寺中有钟楼,传说宋孝宗少时曾到此登楼,不慎失足坠地,但孝宗屹然不动,后因此改名景龙楼。从此东塔寺声名大振。南宋张尧同有《嘉禾百咏·景龙楼》诗云: 千秋传异彩,百尺护雕阑。 欲识金龙瑞,丹霄试仰看。 明清时,东塔寺依然晨钟暮鼓,香火鼎盛。当时,东塔寺是嘉兴城外最大的寺院,不亚于城内的精严寺和楞严寺两大寺庙。在清咸丰时大部毁于战火,同治年间重修山门和禅堂。20世纪60年代,塔毁后不久,寺因破败不堪,也被毁殆尽。 相传,东塔寺址原为西汉朱买臣故宅。旧时寺后有朱买臣墓,墓碑刻明嘉靖时嘉兴知县卢楩书“汉朱买臣墓”字样。南宋张尧同在《嘉禾百咏》中就有《朱买臣墓》诗: 世事春风转,荣枯一梦间。 绣衣人不见,孤冢旧家山。 朱买臣墓毁于“文化大革命”之中,其地建工厂宿舍。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