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湖中三墩,鼎足而三,各据形胜,给当湖风光大为增色。大瀛洲和鹦鹉洲皆有桥与陆地相连,唯小瀛洲四面环水,孤立于湖之中央,在水一方,显得清高而端庄。 小瀛洲旧貌 小瀛洲的开发是最晚的。继清朝知县方以恭之后,知县刘国烜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创建文
湖中三墩,鼎足而三,各据形胜,给当湖风光大为增色。大瀛洲和鹦鹉洲皆有桥与陆地相连,唯小瀛洲四面环水,孤立于湖之中央,在水一方,显得清高而端庄。
![]() 小瀛洲旧貌 但知县刘雁题却相信“建阁之功”此说。于是在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重建此阁,扩充地基三丈多,改善结构,听信“形家”(风水先生)将原朝南向改为朝西向。经过一年多的精心修缮,终于建成了飞檐翘角、尖顶高耸、造型美观的三层文昌阁,署名“镜漪堂”,供文昌帝君像。刘雁题还写了篇《重建文昌阁碑记》。过了十年,知县王恒捐俸重修,也写了重修碑记。再过了十二年,陆拱斗和吴瓶斋又重修文昌阁。短短三十六年里,竟重修了四次,足见对文运昌盛的祈望。 平湖文风的振兴,是跟明清两代兴办县学和遍布全县各地不知其数的书院有着直接的关系。光绪十八年(1892年)知县吴佑孙和士绅朱之榛捐资在小瀛洲上又创办了瀛洲书院。从此,这个绿树成阴、楼阁掩映、风景如画的清幽胜地,传出了琅琅读书声,和着风,伴着雨,化为鸥鸟飞翔,化为帆影出没…… 当湖有了文昌阁,就等于有了魂。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