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物宝藏蔚为大观 新中国成立时,真如塔因年久失修,已倾斜严重。1959年,塔刹被拆下,移置于紫阳街结核病防治所内,后置于人民公园。2008年10月,塔刹又搬迁至嘉兴博物馆,经除锈等技术处理和保护后,2009年9月置
文物宝藏 蔚为大观 新中国成立时,真如塔因年久失修,已倾斜严重。1959年,塔刹被拆下,移置于紫阳街结核病防治所内,后置于人民公园。2008年10月,塔刹又搬迁至嘉兴博物馆,经除锈等技术处理和保护后,2009年9月置于博物馆大厅作永久陈列。塔身则是于1970年被拆除。拆塔过程中,人们发现了一批塔藏文物以及佛经经卷,还收集了一批明末塔砖。 根据现有的资料,我们可以得知,真如塔由地宫、基座、塔身、塔檐、塔刹五部分组成,总高42.7米。该塔为七层砖身木檐楼阁式佛塔,平面呈六边形。从嘉兴博物馆保存的塔砖来看,塔砖大约长36厘米,宽18厘米,厚9厘米,砖体刻有真如塔印。真如塔的第一层,开有一扇券门,可入塔内;第二至第七层,塔身的每一面都有拱形券门,每层均叠涩出檐,上有木围栏,六檐角均挂铃铎。 ![]() 陈列于博物馆的真如塔塔刹 真如塔塔顶的塔刹,为生铁浇铸,由覆盆、仰莲、七重相轮、宝盖、宝珠、宝瓶组成,高12.2米,重约15吨。不过,现存的塔刹,宝盖已不存在,疑是在历次搬移过程中遗失。覆盆上,刻有信士捐资献财、祈求父母家人康泰平安等铭文。仰莲上铸有12片莲花瓣,七个相轮上刻有七宝如来名字。铜制的鎏金宝瓶,葫芦状,上有铭文,记载了铸塔时间和捐助铸塔的众多善男信女的名字。 塔藏文物中,包含造像五件。分别为高4.8厘米、宽2.5厘米的鎏金小藏佛;高26厘米、底座宽16.5厘米的鎏金木雕释迦牟尼坐像;高9厘米、底座宽2.5厘米的彩绘供养人立像;高13.2厘米的鎏金铜立人;高5.5厘米,宽2.5厘米的白玉持莲童子像。 此外有佛经四件:大佛顶首楞严神咒印本一件,纵18厘米,横438厘米。明代所刻阿弥经、天生十善戒经一件。纸本,楷体墨书印刷,纵30厘米,横109厘米;法华经变相图一件,纵29.2厘米,横61.8厘米。清代血书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件,经文前有说法相图,经文横1200厘米,纵35厘米;说法图为横50厘米,纵35厘米。经文中,有一部分为嘉兴人钱世选刺舌血书而成,经文后又血书:“浙江嘉兴府嘉兴县盐仓坊奉佛弟子钱世选,血书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上祈父钱武、母周氏福寿康宁,吉祥如意者。丁酉秋孟榖旦”。整本经卷放置于一木盒子内,经卷上放置一木质盖板。盒子外为红色漆,盒盖为抽拉式,盖面上,有喷金的真如塔图。从上到下每一层,均刻有一字,分别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另外,有真如塔重建宝塔疏一件,纸本,刊印。以及香牌15件。 出土器物,则包括两只青花瓷碗,上书文字的三块木匣板,桃核两枚,兽牙一件,如意发插五件,鎏金如意发饰一件,小花瓶挂件、葫芦挂件、铜丝所制猫形饰物、小铜铃各一件。此外,还有花果件、小花篮件、八瓣花件、金戒、白铜戒、锡盒、珍珠、蓝宝石、红宝石、玛瑙挂件、钱币等物。 这些文物,现由嘉兴博物馆收藏。通过这些文物,我们能够更加确切地了解清朝初年重建真如塔的情形。 从《嘉兴府志》中可见,清朝初年,真如塔的重建时间是顺治十六年(1659)。真如塔塔藏文物中,有关修塔时间和过程的记载并不多,众多香牌和经卷的落款时间,基本在顺治十六年。但这些时间,基本上都是善男信女抄写经卷的落款时间或供奉宝物入塔的时间。从更多的落款信息上,我们可以推断,顺治十六年应为真如塔重建落成的时间,真如塔开工重建的时间应再往前推。在塔疏中,则有募捐相关事宜的记叙,落款为“顺治八年二月朔日立愿建塔,僧明句济王等拜募”。由此可见,真如塔重新修建时间,虽在相关文献中是1659年,但在顺治八年(1651)就开始募缘,筹备工作已经启动。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真如塔塔身已经拆除近50年,但其地宫当时并未开启。或许,在真如塔地宫之中,仍有众多极具价值的文物静静等待着重见天日的一天。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