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董载臣(?约1706),名采,字载臣,又字力民,号废翁、锦村山农,生活于清初,生年未详,清代石门县石门乡西锦村人。其父董雨舟,少负才,与吕留良为总角之交。杨园先生张履祥处馆吕家时,也与董雨舟订交。董载臣与兄长董方白(名杲)少年时均从学于吕留良
|
董载臣(?—约1706),名采,字载臣,又字力民,号废翁、锦村山农,生活于清初,生年未详,清代石门县石门乡西锦村人。其父董雨舟,少负才,与吕留良为总角之交。杨园先生张履祥处馆吕家时,也与董雨舟订交。董载臣与兄长董方白(名杲)少年时均从学于吕留良、张履祥。西锦村,今属桐乡市河山镇八泉村,原西圣埭村。 董载臣少年时即显露才华,诗文书画俱佳,其文简洁峭拔,以曾巩为宗,诗学陆游,书法宗黄庭坚,富生动之趣,李浚之《清画家诗史》谓其“好游览,工书画”。然董载臣无意功名,《国朝石门黉案》是记载有清一代石门县科举考试进学生员名册的书,书中未见其名,而其兄董方白之名赫然在列。董载臣年轻时奉父兄命,曾游历楚、苏、鲁、豫、冀等地,名士多与之交游。康熙二十三年(1684)秋,与吕留良子吕葆中同游武夷山。《宋咸熙集》中有对董力民片言只语的记载,“董力民采,讲性理之学,为张杨园先生弟子,惜其里居,官爵莫得而考,观其自号曰‘锦村山农’,《秋怀》诗云‘青毡付劫灰’,盖明末清初之隐君子也。著《苦存堂诗抄》”。宋咸熙是清乾隆、嘉庆、道光间仁和县人,曾长期任桐乡县教谕,其时距康熙年间仅百来年,然对其生平事迹也不甚了了,可见董载臣是一名不愿与清朝合作的隐士,故生平事迹留传甚少。《杨园先生全集》收录有多封张履祥写给董载臣的书信,其中一封写于康熙十二年(1673)的信中言及董载臣放弃科举而从医:“足下将来卖药之说,闻吕先生云,出自尊君意,想因足下近来进取意轻,故激而出此耶?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可见董载臣的志向不在功名仕进,这点与其兄董杲不同,当然也可能是其父的有意安排。 董载臣精通医学,清初昆山名医张璐在《医学全书》中载有“治太史张弘案”的医案,患者病历、诊断经过与疗效,颇为详尽。医案末后说,“适有石门董载臣,谓其伏火未清,非芩、连不能解散。时值嘉平,不敢轻用苦寒。仲春,载臣复至,坐俟进药,可保万全。服数剂,形神爽朗,是后坚心服之。”可知董载臣曾在各地行医,与李浚之说其“好游览”的性格相符。清雍正、乾隆间嘉善名医俞震在《古今医案按》中有一则关于“眩晕”的医案,案中引用董载臣的医述,“若肾水亏少,肝枯木动,复挟相火,上踞高巅而眩晕者,近时最多。董载臣曰,‘妇人患此更多,宜逍遥散为主,轻则合四物,重则合六味加黄连,极有效验’。” 尽管董载臣刻意与官场保持距离,但晚年还是不幸被卷入。康熙四十五年(1706),震动朝野的朱三太子案(也称一念和尚案)败露,董载臣被牵涉其中,浙闽总督梁鼐在《奏折》(见《宫中档康熙朝奏折》)云,“据称朱三、朱壬后至湖州董载臣家。载臣已往山东。今将载臣之子董子仪拘至讯,据供称,朱三向来逃住其家,四十五年十月间逃至洞庭吴楚山家。”因董载臣其时在山东游历,未能与朱三等碰面,且不久已卒于曹县,朝廷便不再追究,竟脱身事外,安然无恙。董载臣子董琅,字子仪,也不见于《国朝石门黉案》,可见与其父志趣相似。 董载臣晚年在南京等地行医卖药,颇有名。他著有《西锦集》《苦存堂诗钞》《方论质疑》《远游草》《西塘感证》等,以书名观之,估计《方论质疑》《西塘感证》是医著。董载臣还评点《唐四家文》,吴涵、胡会曾为之作序。董父董雨舟(1611-1678),早年欲有所建树,后遇变乱,不得志,清顺治二年(1645)五月,清兵渡江,吴易、沈自駧起兵太湖抗清,董雨舟与吕留良、吕宣忠等投奔。未几兵败,董雨舟隐居故里西锦村,以教导子侄读书、养蚕、制茶为乐。其兄董方白,自幼体弱多病,然好学不倦,顺治十三年(1656)入县学。康熙八年(1669),考取己酉科第十二名举人,曾任分水县(1958年并入桐庐县)教谕。康熙十六年(1677),赴京赶考,未中进士,居京以设馆授徒为生。著有《董方白稿》。 今桐乡八泉村西圣埭、董家屋和冯家浜等村落,村民多姓董。西圣埭原是德清、崇德(今属桐乡市)两县之间最便捷的水道——西圣埭港(古称长濠泾)上的一个小集市,形成于明代,清代与民国时期相当兴盛,集上有陆氏老宅,虽已无人居住,年久失修,然仍保存,相传原为董氏宅院,清末转让于陆氏,不知是否为董载臣弟兄所建?待考。西圣埭北二三百米即为董家屋,旧时村中有高大宽敞的老宅,称墙门堂,董家屋与西圣埭之间的道路均以石板铺就,称石板路,毁于1970年代。又冯家浜南有董氏墓地,规制颇大,配有池塘等,2000年前后平土时大部被推平,仅存一丘。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