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东拓西进 两桥改造 土八路打硬仗 1985年,中山路铁路立交桥开通仪式。(杜镜宣 摄) 如果说中山路改造是拉开了嘉兴城市规模扩张的序幕,那么市区两桥(中山西路桥、铁路立交桥)的建设则是城市规模扩张的升华。 建
东拓西进
两桥改造 “土八路”打“硬仗” ![]()
1985年,中山路铁路立交桥开通仪式。(杜镜宣 摄)
如果说中山路改造是拉开了嘉兴城市规模扩张的“序幕”,那么市区“两桥”(中山西路桥、铁路立交桥)的建设则是城市规模扩张的“升华”。 “建设两桥是城市规模扩张的必由之路,也是老百姓多年的期盼。”张福康回忆说,上世纪80年代初,人们出行主要以步行为主,由于没有这两座桥,居民只好绕道而行,特别是铁路立交桥未建时,“民丰”、“毛纺”等企业职工上下班必须穿过铁路,“一到上下班高峰,铁路两旁就排起了长长队伍。”而幸运的是,在1983年前,“两桥”建设项目得到了省里和铁路部门的批准和支持。 1984年,“两桥”建设启动了。但新的难题又来了:巨大的资金从哪里来?专业技术队伍如何组建?张福康坦言,资金方面,1983年起国家开始征收城市建设税,加上省里和铁路部门拨了一部分专款,同时实行中山路拓宽改造时的“谁家孩子谁家抱”的思路,基本上可以解决;而在技术方面,是遇到了空前的困难,建设桥梁由于专业性极强,“就连请技术人员来指导都难。”市领导也急了,多次找到他。 张福康更急,为此多方打听,但得到的答复都令人失望。实在没办法,最后张福康决定,从市建设局抽调人员,组成专门的技术和施工队伍,并成立指挥部。 “那时不像现在,有这么好的设备和技术,什么工程都可以通过市场招标。”张福康说,当时无论是从规划到建设、施工等都是本地的“土八路”,市主要领导以及相关部门领导多次到现场指导。张福康几乎天天蹲在现场,进行指挥和协调。在施工中山西路桥时,桥梁构架重达68吨,由于没有起重设备,市建设局下属的市政公司人员只能采取传统的方法,首先在水下打桩,然后在岸上通过滚轮拖动,一点一点地“挪”到安装的位置,“足足用了1个月时间。” 经过日夜施工和艰辛努力,1985年底,“两桥”终于建成,并举行了竣工典礼。而作为市建设主管部门的“一把手”,由于长时间在现场指挥,自己也瘦了一大圈。如今,在张福康看来,“‘两桥’的建成,不仅方便了居民出行,更重要的是将嘉兴城市的东西方向连接起来,城市在一夜之间被拉长了。”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