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上任就想好好干番事业 新官上任第一把火就熄了 1987年3月8日,黄伟康结束嘉兴标牌厂厂长的任期,调任市外经委外资外经科科长。对黄伟康来说,这是一件喜事,毕竟在外经委工作施展本事的天地比标牌厂广阔多了。那
![]() 一上任就想好好干番事业 新官上任第一把火就熄了 1987年3月8日,黄伟康结束嘉兴标牌厂厂长的任期,调任市外经委外资外经科科长。对黄伟康来说,这是一件喜事,毕竟在外经委工作施展本事的天地比标牌厂广阔多了。“那时候,嘉兴对外改革开放刚起步,外资外经工作尚是一片待开垦的处女地。”黄伟康回忆说,一上任,他心里就盘算着要好好干番事业。 事实上,1987年,中国改革开放已深入经济体制层面,尤其外经贸体制的改革进一步深化,外贸出口权逐渐下放,引进外资政策慢慢放宽。邓小平视察天津经济特区的讲话,更是鼓舞了想在这个领域有所作为的人。可以说,这个时期外经贸领域是个思想异动的领域,想有作为的商人或政府官员不计其数,黄伟康只是其中一个罢了。 “我上任第三天,就开始接触外商,谈项目。”黄伟康说,1987年3月11日,他与荷兰一家企业就民丰“再生纸”项目谈合资,对方也挺感兴趣。但谈到关键处,对方一个关键问题,让黄伟康傻眼了,“当时,对方问我口袋里有多少钱?我哪有钱,一下子就懵了。” 尽管黄伟康很机敏,当即回答对方,“我口袋空的,没钱,但你们出多少钱,我们就投资多少钱,我们能通过政府融资。”虽然黄伟康说得很有底气,但政府出钱合资的项目,似乎不符合西方人的思维,对方立即就失去了兴趣,终止了谈判。尽管黄伟康数次苦口婆心地游说,都无功而返。 其实,谈判的外资项目失败,当时并不是新鲜事,不成功的有很多。1987年,全市成功引进的项目仅3个,而1986年只有2个,1988年也只有8个。“当时引资难,关键是投资环境不好,软硬件差,连条像样的路都没。”黄伟康说,人才、资金、技术等软件就不用说了,唯一的吸引力就是政策。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