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世纪90年代初的濮院羊毛衫市场 20年前镇上到处是拎蛇皮袋卖羊毛衫的人 羊毛衫之乡开始名扬四方 我是濮院镇永联村人,我的姑夫姑母当时都在镇上的凯星羊毛衫厂工作,这家厂是当时整个桐乡县最早生产羊毛衫的企业,
![]() 上世纪90年代初的濮院羊毛衫市场 20年前镇上到处是拎蛇皮袋卖羊毛衫的人 “羊毛衫之乡”开始名扬四方 “我是濮院镇永联村人,我的姑夫姑母当时都在镇上的凯星羊毛衫厂工作,这家厂是当时整个桐乡县最早生产羊毛衫的企业,也是规模最大的企业。看到姑夫家有台闲置的横机,我就摆弄开了,并向其他亲戚借了3000元钱进了一箱毛纱摇起了毛衫,想不到一个星期就赚了300元!”说起20年前掘得的“第一桶金”,陈建根至今兴奋得眉飞色舞。 说起当时的销售环节,陈建根讲得比“故事”还要生动:“当时碰到星期日,濮院镇永乐路上到处是拎蛇皮袋的人,袋子里面全是家庭作坊加工的毛衫。因为既没执照又影响交通,工商、城管人员不定期来巡逻,经常上演‘猫和老鼠’的闹剧,不少人怕辛辛苦苦织出来的羊毛衫被没收,就背着蛇皮袋满街乱跑。我们这些年轻人专做旅馆里房客的生意,一到晚上就去敲旅馆的房间门,把毛衫卖给很多东北房客。夜幕降临时,濮院镇上三四家较大规模的旅馆里,到处有羊毛衫贩子的身影。有时我们把女式毛衫穿在身上,外罩一件夹克衫,碰到女顾客就敞开夹克衫,让她们看里面毛衫的款式,满意的话就找个地方脱下来动作很快地成交。” “记得大约在1988年4月,濮院镇党委政府集资58万元,在镇区南侧公路旁建造了4300多平方米的50间营业用房,把分散的、无组织的摊点统一集中到场内进行交易。这就是市场的雏形。但是,由于地段因素,客人不习惯到营业用房里去买羊毛衫,后来这里改成了毛纱经营场所。” “1991年,有临街门面的居民纷纷破墙开店,或出租谋利,我看准机会,于1992年在汽车站附近租了3间2层楼的房子做厂房。” “1992年,濮院羊毛衫市场酝酿向国道南侧发展。1993年竣工时,有100多间,我以3000元的价格买了一间门面,至今这间门面还保留着。实话实说,当时虽然做羊毛衫生意的人很多,但人们对羊毛衫市场没有概念,我是市场开发首期第一批买店面的人之一。” 据一份统计资料显示,1988年濮院有羊毛衫企业373家,个体企业259家,全镇拥有羊毛衫生产横机1540台,产量达到270万件,产值超亿元,以濮院镇为中心的块状经济形成,“羊毛衫之乡”从此名扬四方。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