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热门小镇故事文章推荐

广告赞助商

主页 > 小镇故事 > INTRODUCE

硖石记 (一)(2)

2013-02-21 09:56 作者:吴文君 袁培德 来源:www.jiaxing.cc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东山西麓的崇福寺 翻阅《硖川志》、《海宁州志稿》、《硖石古迹揽胜》,记载较详的有塔院、崇福寺、妙智阁、顾况读书台、碧云寺等。 中国早期寺庙的建筑格局是以佛塔为中心,在佛塔的周围修建僧舍。塔院在智标塔下



东山西麓的崇福寺

  翻阅《硖川志》、《海宁州志稿》、《硖石古迹揽胜》,记载较详的有塔院、崇福寺、妙智阁、顾况读书台、碧云寺等。

  中国早期寺庙的建筑格局是以佛塔为中心,在佛塔的周围修建僧舍。塔院在智标塔下,与智标塔同时建造。清雍正八年,经里人募捐重建,筑屋三架,前为关帝殿,后为岁星阁。崇福寺,位于东山西麓,又名东寺,唐乾元元年(758)顾太守舍宅始建,旧名灵池寺。现存大殿为晚清所建,古朴壮观。妙智阁,又称大悲阁,位于东山西麓,宋徽宗政和二年建,高宗绍兴元年重建,明万历年间被火毁,万历四十年复建,更名大悲阁,阁内供大悲像。春夏之交,士女前来朝拜者填塞山路,俗称小天竺。大悲阁前殿之右,建有文昌殿。殿前之左,建有关帝殿,妙智阁外,俗称十五殿的,就是崇福寺的山门。顾况读书台,《硖川续志》记载:“在东山葛洪丹井西,有石倚空,顶如平台,山势环拥、青翠四周,唐顾况尝读书其上。”与崇福寺、葛洪丹井同在市实验初级中学校园内。碧云寺,在东山钵盂峰下,竹林森密,泉石幽峭,旧时多合抱大树,三伏天如清秋,原名崇惠庵,唐代宗大历三年赐名碧云寺,元末兵毁,明洪武二年重建,崇祯八年在寺旁俱胝岩下建藏经阁,明末正殿毁,清顺治年间扩建,增建禅堂及斋田八十余亩。读明朱朴《碧云寺诗》:“塔影萧萧夕照间,碧云黄叶满秋山。空堂夜冷无灯火,唯有贫僧乞食还。”和明沈友儒《游碧云寺》:“寺夕含余晖,云深欣独往。空林人未归,但闻落叶响。”可以想见当日东山静谧瑰丽的自然风光。

  几年前一个夏天的下午,我曾沿着缓缓向上的山路,走近东山。经过斑竹园一弄,特意进去找了找那株著名的明代古藤。据史书记载,这古藤原有两株,攀附于两株古老的梓树上,每逢春季开出紫色花朵。彼时我已经知道这藤生长于明代,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而证实它属明代,也是因为明代的一位文学家王守仁,他的一首《登硖山》,写有“风径入藤萝,行行见危堵”的诗句,佐证了他登东山时,已经见到过此藤。透过敝旧的围墙,我看到披覆在石架上的浓绿幽暗的枝叶,无花无果。与此映照的,是矮墙上的几个血红大字:明代古藤。因为这“参差”的对照,我踩着厚厚的腐土,从围墙的缺口处折身进去,立于这历时久远的古藤下仰头张望,似也只感觉这静默无声的植物从时间深处探出,表述着无法言说的历史真相。

  树木茂密,墓碑环绕,这大约就是我疏于乃至悚于登东山的原因。继续往前,远远的,未到得山上,先听到铮铮的一阵钉声,和断断续续的悠扬的乐声。衰荣几度的智标塔又一次向世人探露出它秀丽的身容。那乐声正是七层塔角的铜铃随着微风碰撞所致,清幽出尘。
顶一下
(9)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特别说明

◎ 广告赞助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
      表  情:
      评论内容: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

      ◎ 阅读说明READ EXPLANATION

      ☉出处:嘉兴故事         网址:http://www.jiaxing.cc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由各报章媒体精心收集而来,本站不做任何商业用途。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您想转载此处文章请注明原作者和本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