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书朱镕基总理 2000年,一位外籍华人提出了森林引水论,认为,森林能增加降雨量,干旱地区只要多造林,就能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一位新华社记者据此写了份内参。森林引水论引起了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的注意,总理
上书朱镕基总理 2000年,一位外籍华人提出了“森林引水论”,认为,森林能增加降雨量,干旱地区只要多造林,就能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一位新华社记者据此写了份内参。“森林引水论”引起了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的注意,总理批示,要求林业、水利和环保部门拿出意见来。 当时林业部一些领导看到批示后很兴奋,认为是宣传森林作用的大好时机。可是林学家沈国舫看到后觉得“森林引水论”缺乏科学依据。当时他刚好完成“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于是找到项目负责人钱正英院士。在钱正英的支持下,沈国舫写了封言辞犀利的意见书,由钱正英直接递呈给朱镕基。 朱镕基把沈国舫的意见书批示给林业、水利、环保部门,要他们拿出意见。他的意见得到大部分人的赞同。可有些搞了多年林业的人,对此不大理解。但沈国舫坚持认为,降雨问题主要是大气环流造成,森林的作用有限。 “我本来是搞森林培育出身的,对于在中国人工造林情有独钟……但是不是到处都要人工造林?造什么林才有效?已经出现了不少反面案例,确实需要进行一下反思了。” 沈国舫早就完成一个林学家向广义的科学家的跨越。他很早就清醒地意识到,不能只站在林业角度看问题,而应站在整个生态环境的高度,站在全国大局的立场上。 而他也是天然林保护工程的直接倡导者之一。他在岷江上游考察时,看到原始天然林被砍伐,内心痛惜无比。他通过全国政协反映到中央书记处(并抄送林业部),直言其弊端。其后,朱镕基亲自到西南地区考察。很快,国家就作出了保护天然林的重大决策。 在中国林学界,沈国舫的名头很大。他是新中国第一个林学专业的归国留(苏)学生;1961年,被选为中国第一本全国通用统编教材《造林学》编写组的组长时,他才27岁。 他和树木打了大半生交道。他的人生岁月里,很多时候穿行于中国各大林区。小兴安岭的林海,热带南海沿岸,干瘠的黄土高原,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的人生年轮融进了一棵棵树木中。 1998年,他被500余名院士以无记名投票方式,推选进入中国工程院第二届领导集体,担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成为林学界进入中国工程科技界最高学术机构领导层的第一人。 在很多的称呼里,他最喜欢的称呼是“老师”。他指导了中国第一位造林学博士,他的学生中也有人已成为了院士。 他的身上有为科学为国家而献身的精神。那种事必躬亲,严谨克己的作风,让他的学生在他身上感受到了一代宗师的风范。 ![]() |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陈毓川:这辈子最大的愿望是找矿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