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嘉兴院士文章推荐

广告赞助商

主页 > 专题故事 > 嘉兴院士 > INTRODUCE

沈世钊:书写大跨空间结构之美(3)

2016-04-01 14:50 作者:刘艳阳 来源:www.jiaxing.cc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写就钢结构建筑之美 当年,沈世钊同济大学毕业后,被分配至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班继续深造。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国家向前苏联学习办大学。国内当时有两个示范样板:理工科是哈工大,文科是人大。当时,哈工大前后


  写就钢结构建筑之美

  当年,沈世钊同济大学毕业后,被分配至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班继续深造。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国家向前苏联学习办大学。国内当时有两个示范样板:理工科是哈工大,文科是人大。当时,哈工大前后来了52个前苏联教授,我们这些研究生就是跟他们学习。那时,大家学习热情非常高,哈工大的校风也非常朴实,一直到现在还很好地保持着。”沈世钊说,在哈工大学习工作数十年,他已经和这所著名的大学融为一体了。

  沈世钊读研究生时的指导老师,是前苏联著名的木结构学科带头人卡岗教授。1956年,结束研究生学业的沈世钊原本打算回离家稍近的南方工作,但卡岗教授希望他这个出色的学生能够留下来做自己的助手,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从事木结构的教学和研究。就这样,沈世钊告别了风光旖旎的江南,银装素裹的哈尔滨成了他的第二故乡。

  1979年,沈世钊作为第一批出国访问学者,赴美国里海大学符立兹工程研究所进修。这个研究所以钢结构的研究闻名,正是从那时起,他的研究工作由木结构转到了钢结构。

  “钢结构,尤其是三维受力的空间钢结构,是现代大型公共建筑最好的选择。改革开放后,我们国家建设了很多大型建筑和体育场馆,大都采用空间钢结构。”沈世钊从美国归来后,很快就遇到了将所学应用于实践的机会。

  1983年,他和另一位建筑教授共同承担了为第六届全国冬运会建设吉林滑冰馆的设计任务。这座滑冰馆采用了创新的预应力双层悬索结构,形式新颖,受力合理。工程建成后,新颖的结构体系受到了国内外工程界的普遍重视。1986年,中国空间结构委员会在吉林召开了现场会,美国、德国、日本等国的结构工程专家也来参观,同行们交相称许。1987年,这一创新的结构设计被推荐参加了在美国举行的“国际先进结构展览”。

  1985年,沈世钊又参与了北京亚运会两座体育场馆的设计,也采用了创新的组合网壳结构和组合索网结构等空间结构形式。以这几个典型工程为契机,沈世钊与大跨空间结构结下了不解之缘。

  谈起自己设计的工程,沈老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但他说,他完成的设计其实并不多,无非是经过选择的有数几项。因为他认为,高校老师不宜把过多的时间用在工程设计上,他也不赞同自己的学生从事大量的一般性设计。自然,有选择地结合一些有代表性的工程来进行创新的实践活动,对于研究空间结构的教师和研究生来说,的确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关键是要在实践活动中坚持结构创新,这也是这一新兴结构领域的生命力所在。

  沈世钊教授认为,在高等学校工作,做一些理论研究可能更合适,或者说更义不容辞。大跨空间结构作为一类全新的结构体系,在其发展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基础性质的关键理论问题,例如它们的形态分析问题、静力和动力稳定性问题、抗风抗震问题等。这些关键理论问题的深入研究和解决,是大跨空间结构这一新型学科获得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近30年来,他一直带领其团队坚持理论研究工作,对上面提到的这些关键理论问题,都进行了持之以恒的探索,并取得了系统的成果,为我国大跨空间结构的健康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002年12月,在北京举行的空间结构委员会成立20周年大会上,沈世钊教授被授予“空间结构杰出贡献奖”。2012年5月,在首尔举行的国际空间结构年会上,沈世钊教授被授予“荣誉会员”称号,全世界获此殊荣者仅17人。

  2008年北京奥运会申办成功后,沈世钊被聘为奥运场馆建设高级顾问,参与了一些奥运场馆的方案评审和工程咨询工作。在2004年5月巴黎戴高乐机场候机厅发生坍塌事故后,“鸟巢”工程的安全也受到了关注。北京市领导曾召开会议,征询沈世钊等专家的意见。沈世钊坦诚回答:“鸟巢”的结构设计符合规范要求,理论上不能说它有问题。但有点担心的是,它的自重太大,固定荷载占总荷载的80%,就好像一头老黄牛长年累月在重载下工作。当被问及有何解救办法,他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是去掉顶上的可开启屋盖,并相应扩大中央开孔。他估计,采取这一措施可减少用钢量15000吨。后来,在中央“节俭办奥运”方针指导下,奥运场馆建设实行必要的“瘦身”计划,“鸟巢”的上述减负措施也获得认可并付诸实施。这一措施保证了奥运主场馆按时保质保量完成。

  作为中国大跨空间结构的开拓者之一,沈老在其研究的领域内进行了艰苦而不懈的探索,他以敏锐的洞察力和孜孜不倦的科学精神始终站在这一学科发展的前沿;他的科研历程折射着我国大跨空间结构事业发展的一些重要侧面;他的治学思想和人生态度也值得称道。
  
顶一下
(3)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特别说明

◎ 广告赞助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
      表  情:
      评论内容: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

      ◎ 阅读说明READ EXPLANATION

      ☉出处:嘉兴故事         网址:http://www.jiaxing.cc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由各报章媒体精心收集而来,本站不做任何商业用途。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您想转载此处文章请注明原作者和本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