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朱彝尊和王士祯均是清初有名的诗人和藏书家,在清代文坛享有“南朱北王”之美誉,两人既有交游又有书信来往。
王士祯请朱彝尊为孟乔芳作铭事信札 朱彝尊和王士祯均是清初有名的诗人和藏书家,在清代文坛享有“南朱北王”之美誉,两人既有交游又有书信来往。 据史料记载,清顺治十五年(1658),王士祯在京师见到朱彝尊的《岭外归舟杂诗》“甚为叹赏”,这是两人交集的最早记载,是年,朱彝尊30岁,王士祯25岁。康熙四十七年(1708),朱彝尊送李上舍至济南时拜访王士祯,作《送李上舍之济南谒新城王尚书》。是年,朱彝尊80岁,王士祯75岁。足见其友谊保持了约半个世纪。笔者不久前搜集到王士祯致朱彝尊的两封信札。 第一封信札是王士祯请朱彝尊代笔写匾额。朱彝尊擅长隶书,在清初有很高的声誉,曾与王时敏、郑簠合称为“清初隶书三大家”。信札的内容有: (同衙门钱再老尊翁太先生属弟书)一亭扁,未可草草,特求老先生为弟代笔作八分书,其款则弟亦自书之可也。渠三日内有人南行,索之甚促迫,惟于晚凉泼墨,明日即拟送之,容颂谢…… 大意为,同僚请王士祯为父亲题写匾额,因王士祯不擅长作八分书(隶书的一种),就请朱彝尊帮忙代笔,但落款由他自己书写。在书画艺术创作过程中,艺术家不是每个领域都会,如有的人不擅长某一领域,有的擅画而不擅书或擅书不擅画等,书画家把不擅长的部分请他人代笔,这种例子有很多。而请别人代笔书写匾额,署名却由自己来,这说明朱王两人的友谊早已亲密无间。这幅信札原载李志纲、刘凯著的《袁氏藏明清名人尺牍》。 第二封信札是王士祯致朱彝尊请为孟乔芳作铭。内容有: 孟忠毅公,讳乔芳,字心亭。原任三边总制。开国功臣,本朝第一。其公子熊弼有目青,而善为诗,前岁属弟为其先公作神道碑铭。昨来商欲丐名笔作墓志铭。弟言无以逾吾竹垞先生者,渠亦倾仰之久,令弟先为达诚,渠便躬叩也,又拜…… 孟乔芳(1595—1654),字心亭,直隶永平(今河北卢龙)人,汉军镶红旗,清初名将。顺治二年(1645),出任陕西三边总督。曾数次上疏朝廷请求退休,清廷都没有同意。平定西宁回乱后,孟乔芳以患病为由再次请求辞职。清廷即加封他为少保,并将他召回京师,但直到病逝时其诏令尚未到达。不久,清廷赐孟乔芳谥号“忠毅”。内阁中书刘廷玑称孟乔芳为“开国元勋,亦清廉第一”。其养子孟熊弼,少年时即患眼疾(目青,明代医学家王肯堂《证治准绳·杂病》,“乃目之白珠变青兰色也”),但好读书,听辄成诵,曾选唐人诗五十家。 这封信札的意思是孟乔芳殁后,其养子孟熊弼请王士祯帮忙找个名人撰写一篇记载其亡父生平事迹的碑铭,王士祯即向他推荐了老朋友朱彝尊,而孟熊弼也十分敬仰竹垞先生,特请王士祯先代为表达诚挚之情。康熙二十九年(1690),复职补原官后的朱彝尊即作《太保孟忠毅公神道碑铭》,并将此碑铭收录《曝书亭集》第七十卷。2024年西泠春拍,此信札估价为12万~18万元。 王士祯和朱彝尊在进入翰林院之后,均与康熙有着频繁的交往。身份和命运的转变,不仅使他们在官场得以扬名,也提高了他们在文人之间的地位。而从以上两封信札可以看出,两人的友谊亦为后人所推崇。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