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末清初,桐乡县城的年轻学子自行结成文学社团,研究学问,砥砺品行,因活动场所设在凤鸣寺,故名凤鸣社。 凤鸣寺,初名凤鸣院,后周广顺二年(952)始建,是明代桐乡城内建寺最早、规模最大的寺院,明初曾遭兵燹,后在旸谷禅师的操持下得以重建。洪武二十
明末清初,桐乡县城的年轻学子自行结成文学社团,研究学问,砥砺品行,因活动场所设在凤鸣寺,故名凤鸣社。 凤鸣寺,初名凤鸣院,后周广顺二年(952)始建,是明代桐乡城内建寺最早、规模最大的寺院,明初曾遭兵燹,后在旸谷禅师的操持下得以重建。洪武二十四年(1391),皇帝赐额“惠云寺”,将院改寺,殿中供奉万岁龙牌,每逢万寿圣节,县署官长在此行朝贺礼。同年,由天集禅师建双塔于大殿前东西两侧,凿池两潭,俗称龙眼池,祖师殿后凿“集公井”一眼,旁建雪佛堂、鹫香阁等,归并华严、通济、积福等庵院,以成丛林。寺院规模得到空前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时人誉为“桐溪第一山”。万历二十九年(1601),主持僧梵魁修建大殿,增建大士殿。崇祯元年(1628),智远禅师重修大士殿及禅堂,环境优雅绝俗,清光绪《桐乡县志》载,“邑之能文者,结社课文其中,名为凤鸣社。” 明代以八股文取士,读书人为砥砺文章,求取功名,尊师交友,结社成风,而以江浙一带尤甚。当时在桐乡境内就有塘南槜李、塘北永新等地的年轻学子结成社团。据民国《乌青镇志》记载,“崇祯初,杨廷枢、吴扶九等结社于盛氏之无逸楼,一时名流咸集于此。”盛氏无逸楼在永新乡前朱里(今乌镇民合村)。 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由乡贤盛爌编纂的《前朱里纪略》,为后人留下了不少珍贵史料。在“杂技”一章中,他记载了一则有关外国传教士汤若望徒弟,在凤鸣寺内传播现代科技知识的短文:“仲寅生,南村人。前朝钦天监汤若望有徒不著姓氏号友云者,来游桐邑,寓凤鸣寺。寅生往,受其业,秘授《量天尺》《推筹》《五星划度》……名著一时,以用心过苦,呕血而亡。”短文中提到的“南村”,即今乌镇颜家村仲小桥自然村,在盛爌家乡荷花池村南,两村之间仅一河之隔。村人仲寅生就拜汤若望的徒弟、这位号“友云”的人为师,学习知识。 友云游学桐乡时,就寓居在凤鸣寺,他的师父便是不远万里来自西洋的传教士汤若望。由此可见,彼时聚在凤鸣寺内的那些年轻学子,不只是学习传统的经史和八股文章,已开始接受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友云所传授的《量天尺》《推筹》《五星划度》等,当是天文学、数学等近代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在当时的桐乡乃至中国,可以说是极少所闻。 汤若望是德国人。他来中国传教,把当时欧洲最新研究成果带到中国。其间,他通过科学计算两次准确地预测了月食发生的时间,还用中文编写《远镜说》等教材,开班收徒,努力向学生传授西方先进的科技知识,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天文、数学、历法、地理与地图制作等近现代科学方面的人才,在凤鸣寺内传播科技知识的友云便是其中之一。而他能在寺内开班收徒,自然是征得了方丈的同意和支持。从《前朱里纪略》中,也足见明末清初,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已以“凤鸣社”这样的教学形式,在桐乡大地上传播。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