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司马迁在《史记汲郑列传》中曾有名句: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经过了生死之难,才知道交情的厚薄;经过了贫富的变化,才知道人和人交往的心态;经过了贵贱的变化,才能看出交往的真情。 北宋神宗、哲宗时期,曾担任过
司马迁在《史记·汲郑列传》中曾有名句:“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经过了生死之难,才知道交情的厚薄;经过了贫富的变化,才知道人和人交往的心态;经过了贵贱的变化,才能看出交往的真情。 北宋神宗、哲宗时期,曾担任过开封府尹、翰林学士的桐乡籍清官钱勰,他和北宋官员、文学家苏轼由于相同的秉性、相同的遭遇和相同的志趣,成为一对好朋友。他们之间的友谊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话。 钱勰(1034-1097),字穆父,崇德县洲钱里(今桐乡洲泉镇)人,吴越国建立者钱镠六世孙。钱勰自小聪颖过人,五岁时就每天诵读经书,十三岁能写举人才能写出的文章。北宋熙宁三年(1070),钱勰和孔文仲等四人进士及第,但四人参加殿试时,由于孔文仲因言词冒犯了王安石新法,因而被罢免了进士资格。同时皇帝也迁怒与孔文仲交好的钱勰,钱勰只被委任为尉氏县(今河南省开封市下辖县)知县,后又调任如皋知县。 钱勰才华出众,办事干练。后来曾任京西、河北、京东提点刑狱官。宋元丰六年(1083)春,钱勰作为皇帝特使,出使高丽,参加高丽新国王登基仪式。回国前夕,高丽的两位官员奉国王之命,一定要赠送给他一尊价值四千两银子的金尊,钱勰坚辞不受。回国后,钱勰在皇宫担任中书舍人。 钱勰和苏轼在政治立场上是一致的。北宋元祐初年,两人同在京师,往来见面的机会很多,经常在一起唱酬应和。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记录了钱勰和苏轼的一个趣事。一次,钱勰和苏轼在一起喝茶聊天。苏轼说,“我吃饭时只要有米饭,萝卜和一碗清淡的汤,足矣。”钱勰听后默记于心,想要捉弄他一回。一日,钱勰邀请苏轼到他家吃三白宴。苏轼从未听说过有这样的宴席,兴冲冲地就去了。看到钱勰端上来的“三白”,苏轼大跌眼镜,原来是一碗白米饭、一盘白萝卜、一碗清汤!过些时日,苏轼也送给钱勰一张请帖,请他吃三毛餐。钱勰乐呵呵地答应了。钱勰到时,餐桌上空空如也,甚为诧异,还以为其他应邀之人还未到。于是和苏轼闲坐攀谈。过了好久,还没上菜。钱勰不客气地抱怨说,“怎么菜还未上,我可饿了。”苏轼笑嘻嘻地说,“我们今天的宴席是毛(四川话:没有)米饭,毛(没有)萝卜,毛(没有)菜汤。”钱勰听后哈哈大笑,这才明白原来是苏轼在有意报复自己。 元丰年间,宋哲宗启用旧党。钱勰升任开封府尹。开封府是北宋京城,皇亲国戚、达官贵人居住较多。钱勰在京畿之城做第一把手,稍有不慎,就会得罪那些达官贵族。可钱勰一身正气,秉公办事,从不徇私枉法,豪贵为之而敛迹,京城治安面貌一新。时任礼部尚书的苏轼称赞钱勰“文过崔蔡手,政比赵张健”。意思是说,钱勰的文章超过东汉文学家崔瑗、蔡邕,官声媲美于西汉能吏赵广汉、张敞。 元祐三年(1088),新党又当政,钱勰因奏议开封府的弊政而被发配为外官,苏轼赋诗赠别。元祐六年(1091)春,苏东坡发配杭州任职。钱勰路过杭州,便去看望他。苏轼在送别钱勰时写下了一首《临江仙·送钱穆父》:“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词中畅叙了友谊,为老朋友与自己都能在官场争斗中,如井水一样处变不惊,似秋天的竹竿坚韧不屈而高兴。 钱勰为官清廉刚正,得罪了权臣章惇,又被贬为池州知府。绍圣四年(1097)过世于任上,享年六十三岁。元符年间,被追赠龙图阁大学士,著有《会稽公集》。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