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热门嘉禾春秋文章推荐

广告赞助商

主页 > 嘉禾春秋 > INTRODUCE

闻人滋独资建桥梁

2024-12-23 09:53 作者:王金生 来源:www.jiaxing.cc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时下里,人们一提到古桥或古石桥,必然会联想到长虹桥,它那魁梧、雄伟的卧波之态和绵远、悠长的历史之痕,常令人驻足流连。是啊,在经历了四百年的风风雨雨后,依旧能保持这样的雄姿的,怕是少之又少吧? 其实,王江泾镇上还有一座石桥,它的建造年代比长虹


 

  时下里,人们一提到古桥或古石桥,必然会联想到长虹桥,它那魁梧、雄伟的卧波之态和绵远、悠长的历史之痕,常令人驻足流连。是啊,在经历了四百年的风风雨雨后,依旧能保持这样的雄姿的,怕是少之又少吧?

  其实,王江泾镇上还有一座石桥,它的建造年代比长虹桥还要早四百多年。这座石桥就在长虹桥西堍北侧一百多米远的市河之上,跨京杭大运河西岸,是水路从大运河进入王江泾镇的第一座石桥。或许由于这座石桥其貌不扬,更或许由于它前面的一宿庵、城隍庙太过高大,因此这座桥显得有些籍籍无名。不过在数十年前,乃至上溯到八百五十多年前,下塘人(大运河东片的人)要想从水路或陆路到王江泾镇上,这座桥是必经之路,这座石桥就叫闻店桥。桥以“闻店”为名,这是有故事、有来历的。

  北宋中后期时,原先生活在闻湖(今秀洲区王江泾镇梅家荡)旁的闻人家族,因人口急剧膨胀,不得不从闻湖往外迁移。他们中的一支迁往了嘉善,另一支迁到了今王江泾镇政府这一带,并形成了一个集市,名叫闻川市(即王江泾镇的前身)。数十年后,也就是到了北宋末期,有王氏、江氏两家大户从北方迁居到了闻川市,声望渐渐高过了闻人氏。于是,闻人家族又不得不迁徙到了大运河的西岸、一宿庵北面东北结字圩的东南角上,并在那里开设店肆、经商营生。

  闻人家族的这位始迁祖名滋,字茂德。尽管那个时候闻人氏已开始走下坡路,但其家族的名望还在,因此,当地人都把这个地方叫作了闻店坊(后因于此设立官府传递书信文件的急递铺,故又叫闻店铺)。

  闻人滋是位读书人,于南宋绍兴元年(1131)考中了进士,后历任德兴丞、进贤县令,曾与陆游同在勅局为书籍、文书的删定官,绍兴三十一年(1161)返居故里。由于书看得特别多,因此闻人滋极善谈经论文,发表与众不同的观点,醒世、惊世之言常脱口而出;尤其擅长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等,当时的人都称他为“老儒”。他喜欢藏书,并乐于把书借给别人,“自言作门客牙,充书籍行”(陆游《老学庵笔记》);晚年他从王江泾迁居嘉兴时,把这些书全部存贮在了自己的“南湖草堂”中。另外,他还喜欢把宾客们挽留家中促膝长谈,但不知道是他小气还是节俭,给宾客们吃的菜竟然只有蔬菜与豆类食物,包括他家开设的豆腐店中的豆羹等。

  然而,也正是这位老学究,在自己退养故里后,当他看到门前屋后两个圩头之间有一水相隔、人们靠渡船来往极不方便时,心里便热络了起来。“我何不用平时的积蓄和官府给我的养老银在此修筑一座桥梁呢?”伫立在圩头东南角上看风景的闻人滋扪心自问着,眼睛深处是一艘小小的渡船。“一五、一十、十五……”闻人滋一边掐着手指一边暗暗默数着,“够了,应该够了!”转身返回家里后,他把自己心里的想法告诉了家人,家人都同意他这么做。

  说干就干。于是,在隆兴元年(1163)前后,闻人滋独自出资在自家豆腐店旁修建了一座石桥,沟通了一宿庵所在的小中圩与闻店坊所在的东北结字圩,方便了百姓们的进进出出。或许正因这座桥就建在闻店坊的旁侧,所以被冠以了“闻店”之名,而且一直叫到了现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特别说明

◎ 广告赞助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
      表  情:
      评论内容: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

      ◎ 阅读说明READ EXPLANATION

      ☉出处:嘉兴故事         网址:http://www.jiaxing.cc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由各报章媒体精心收集而来,本站不做任何商业用途。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您想转载此处文章请注明原作者和本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