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单士厘(1858—1945),名蕊珠,号受兹。祖籍浙江萧山,因咸丰年间战乱,祖辈自萧山移居海宁硖石。单士厘出生于硖石,其父恩溥,同治壬戌乡试中试,曾任嘉兴教谕、上海江南机器局广方言馆的中文教习等职,其母为许汝霖五世孙许光清之女。
![]() 单士厘八十一岁像 朱利芳提供 ![]() 莲花峰 江南即使入了冬,庭院里依然树木幽深,有凛冽的夜风刮过草堂前的池水,池上所列五石,随着静静升起的月华,嶙峋瘦透的轮廓渐清,如夜幕中缓缓现身的仙逸公子。 这山石、树木、水涯前,来过莲花庄主赵孟頫,也来过皕宋楼主人陆心源,还有受兹室主单士厘、钱恂夫妇。 单士厘(1858—1945),名蕊珠,号受兹。祖籍浙江萧山,因咸丰年间战乱,祖辈自萧山移居海宁硖石。单士厘出生于硖石,其父恩溥,同治壬戌乡试中试,曾任嘉兴教谕、上海江南机器局广方言馆的中文教习等职,其母为许汝霖五世孙许光清之女。单士厘自幼在单、许两个文化世家的熏陶下,博学能文,二十六岁时归于湖州钱恂。 钱恂乃晚清著名外交家,1899年始,单士厘以外交使节夫人的身份,随夫遍历日、俄、意、荷等国,长达十年之久,她是最早走出闺门、放眼世界的中国知识妇女。单士厘一生著述达十一种,其中分别成于1903年的《癸卯旅行记》和1909年的《归潜记》两部著作,是目前所知最早的中国女子出国游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钟叔河先生把两部游记编入《走向世界丛书》时说: 无论从中国人接受近代思想的深度来看,或者从介绍世界艺文学术的广度来看,这两部书在同时代人的同类作品中,超出侪辈甚远,足以卓然自立。 夫妇二人携手廿五载,宦游列国,见证中西文化的差异,于时代的潮流中,追求文明,寻求改良,虽然已是儿孙承欢膝下,却还没有拥有一个真正意义上栖息的家。这一年,也就是1909年,秋天的时候夫妇二人乘船夜渡苏伊士运河,白沙如雪的河岸,灯火红似星辰,却不及故乡江南的一轮明月、一口团子。离家万里的游子,萌生归隐之心,湖州是钱恂的家乡,与硖石、与杭州又是一箭之遥。“人生只合住湖州”,这里松雪老人的水墨烟云还未散尽,皕宋楼主的书香余香未绝,孤松蜡梅草堂,池水山石庭院,正是半生罗贯全球事后潜心五柳篇的清丽地。 三代团圆,匝月恒居,共享天伦。唯有经过宦海波澜的惊心,才更能体会超然偕隐的快意,鬓上华发早添,他们也是普通人家的父母、家长,悉心营造群芳竞秀的庭院,在积雪盈尺的冬日戏制雪灯以娱稚孙。故乡的春日,是春风被万家,是草木向荣华,也是凤头鞋绣花的日常。他们在双手营造的家园,尽享故乡的湖山水色,一涤旧尘沙。 行此文时,笔者恰看到嘉兴市图书馆古籍部的秋燕女史刊发在《味书轩》上的一篇关于伉俪合璧章的小文,这枚“泉寿受兹合印”章的主人正是单士厘、钱恂夫妇,秋燕女史经眼古籍中的印章无数,也坦言见到的夫妻合璧章却仅此一枚。而笔者上一次得见的合璧章是刻在苏州耦园的墙院上,那是属于另一对恩爱伉俪严永华、沈秉成的故事。在婚姻存续中,举案齐眉、比翼双飞是一种理想关系,但又不仅限于此。 毕竟,他们是行过万里路的人,即使在偏安一隅的江南,在好景等云烟里勾绘着理想家园,但心中放不下的依然是“此心徒爱国”,是阅过千山之后的清醒和自持。于是,在“坐石看云起,横琴待鹤归”之余,想的是“世事如棋局外观,四方攸异后维翰”。 1909年,单士厘随丈夫归隐湖州陆家花园,即潜园,第二年就在这里完成旅欧游记《归潜记》。这一年她已经五十二岁,放到现在也是女性退休的年纪,然而熟知她生平的人也知道,后来她还以八十一岁高龄完成《清闺秀艺文略》五卷,即使到了八十六岁的风烛之年,依然没有放下手中的笔。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