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陆垹,明代正德年间出生在嘉善西塘,嘉靖五年(1526)中进士。中进士后要进京等待分配任官,并拜见朝廷要臣,留下好印象,以期对今后的任职有所帮助。
说起严嵩,相信很多人都很熟悉,《明史》将他列为明代六大奸臣之一。在嘉善,有位名叫陆垹的官员,曾与严嵩有过“瓜葛”,两次拒绝上门拜见。他为何如此“胆大”?又留下了怎样的清廉故事? 陆垹,明代正德年间出生在嘉善西塘,嘉靖五年(1526)中进士。中进士后要进京等待分配任官,并拜见朝廷要臣,留下好印象,以期对今后的任职有所帮助。 相传进京的新科进士畏惧严嵩权势,纷纷上门拜见,唯独陆垹没有去。严嵩从进士名单中也知道了陆垹,不明白他为什么没有来,一打听,得知陆垹私下里与人说,严嵩此人权位虽高,然为人不正。严嵩记恨在心。 陆垹的仕途并不平坦,他最初被任南刑曹,后又调任他职,最后到武昌任知府。 当时的武昌可说是“烫手山芋”,地方上黑暗恶势力横行,专行敲诈勒索平民百姓,加上连年自然灾害,田野无收、饥民累累。但陆垹丝毫不畏惧,一到任就到民间调查暗访,了解情况后立即抓捕一批恶霸,整顿治安,还释放了因交不起田租而被关进大牢的穷苦农民。他推行一系列社会改革措施,鼓励开垦荒地,减免税收,亲自管理市场,督促买卖公平,打击高利贷。 经过数年的努力,武昌老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民间对陆垹充满感恩之情,称他为“陆青天”,有民谣流传:“陆青天胜明月,青天无不青,明月有时缺。” 虽然陆垹在武昌政绩斐然,但长期得不到提拔。这背后,就有严嵩的阻挠。所幸,朝廷御史伊敏生查察地方,正好来到武昌,听闻陆垹的好名声,一开始他半信半疑,没举行迎接仪式就一个人去了知府衙门。 伊敏生惊讶于衙门的狭小,衙门后埭就是陆垹住处。那天衙门堂上无事,又刚好中午时分,差役们都散去了。伊敏生见无人,便直接到了后埭。只见陆垹正与一位老人家吃午饭,菜肴十分简单。得知是朝廷御史,陆垹立即起身行礼相迎。伊敏生请他们继续用饭,说自己随便走走看看。于是又来到边上的卧室,卧室里也没有几件家具,墙边有几只藤箱,箱里只有几件旧衣服和书籍。种种细节让伊敏生感叹老百姓的赞誉一点也不错,对陆垹肃然起敬。 回到朝廷后,伊敏生极力推荐,声称这样的清官居然十年不得提拔。不久,皇帝将陆垹调入京城,官职待定。此时,严嵩仍在高位,得知陆垹进京,心想为官多年,官场上的“套路”他应该知道不少了,这次他肯定会上门拜见了。没想到,陆垹依旧不去。 有人向陆垹打听个中原因,用陆垹的话来说,自己受朝廷之职,光明正大,拜访私第不是贤者所为,况且未定职去拜见权贵,更有受嫌之处。就这样,直到他被任命为佥都史御史并巡抚河南,也始终没有与严嵩见面。 清官、勤吏,可以说是老百姓给予官员的最好评价,也是从政者所追求的最高境界。陆垹为官一任,不畏强权,一心为百姓做事,对贪官污吏“零容忍”,才能得到老百姓的信任。时至今日,陆垹的精神依然值得后人学习,在笔者看来,主要有三“不”。 不畏强权的骨气。正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陆垹两度拒绝“上门”,不畏强权、以身作则,将“清官”的品格诠释得淋漓尽致。 不虑个人的正气。古人云:“其身正,不令也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只有自身行得端、坐得正,才能树立威信、做好工作。陆垹不虑个人进退祸福,真正做到了慎独、慎微、慎初。 不惧困难的勇气。当官莫避事,陆垹为官始终把百姓利益放在第一位,也用一流业绩回报了百姓。敢说实话、敢做实事,因此受到百姓爱戴。 如今,古镇西塘尚有陆垹后裔的遗居陆家厅,高高的两株陆坟银杏还挺立在今邮电东路两旁,正象征着500多年前陆垹清正廉明的英英气节。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