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澄海门 旧时嘉兴城的南门称澄海门。 嘉兴城最早建于三国吴黄龙年间,城围不大。唐代建大城后,原城被称为子城,现还残留谯楼。后来由于战乱等原因,大城多次重修。元至元十三年(1276),朝廷议堕两淮城垒,嘉兴属
澄海门 旧时嘉兴城的南门称澄海门。 嘉兴城最早建于三国吴黄龙年间,城围不大。唐代建大城后,原城被称为子城,现还残留谯楼。后来由于战乱等原因,大城多次重修。元至元十三年(1276),朝廷议堕两淮城垒,嘉兴属江淮,故并堕,所以元朝嘉兴没有城垣。到了明初,嘉兴府太守吕文燧重筑嘉兴城墙。据明万历《秀水县志》记载,“竟其役,缩旧城三里,高倍旧二尺,面阔一丈,敌楼二十五,女墙三千四百十五,月城四,城门上各为楼。东曰青龙、西曰永安、南曰广济、北曰望京”。“后易东为春波、西为永安、南为澄海、北为望云”。后又易“永安为通越、望云为望吴”。由此可知,嘉兴城的南门从明初起,就叫澄海门。虽然在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澄海门改为迎黄门(同时改通越为阜城、春波为澄霁、望吴为拱辰),但嘉兴人至今仍习惯称南门为澄海门。 澄海桥 澄海桥在澄海门东南的通济河上。旧时澄海桥至醋坊桥的一段河道称通济河。上世纪初起,此段河道逐渐淤塞,人们把澄海桥之南至西南湖的一段河道也称作通济河了。通济河接西南湖来水,流入锦带河、宝带河、胭脂河。 ![]() 如今的澄海桥已搬至梅湾街内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