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防撞承台上的趴蝮 长虹桥历经风雨沧桑,在历史的长河中安然无恙,幸存至今。据史料记载,该桥为明万历三十九年至天启元年间(1611~1621),由嘉兴知府吴国仕始建。明代嘉兴名士李日华在万历四十三年(1615)四月八
![]() 防撞承台上的趴蝮 长虹桥历经风雨沧桑,在历史的长河中安然无恙,幸存至今。据史料记载,该桥为明万历三十九年至天启元年间(1611~1621),由嘉兴知府吴国仕始建。明代嘉兴名士李日华在万历四十三年(1615)四月八日的日记中记载“太守名国仕……又建桥于泾上,民德之,因立祠于桥左。”清宣统《闻川志稿》载:“镇之东南,踞塘岸,跨运河,其大桥曰‘长虹’。明万历间知府吴国仕创建。”可见,其始建年代确凿。清康熙五年(1666),嘉兴知府王鐄率里人朱麟世、张应麟等重建。嘉庆十七年(1812),由里人唐秉义、谢丕勲、陈嗣昌等募资再建。咸丰十年(1860),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与清兵在王江泾激战,两侧桥栏石部分损毁,光绪六年(1880),里人唐佩金出资修复。 在这座历史悠久、充满传奇色彩的古桥旁,流传着不少美妙动人的故事,常常会勾起人们对长虹桥的回忆、赞叹和向往。 长虹桥前两次建桥是官办,第三次再建时是民间行为,发起募建的是布衣唐秉义,他是一介平民,也是位医生,颇有影响力,他日夜操劳建桥事宜,终因积劳成疾未见桥成就离开了人世,后继者继承唐氏遗志,努力续成建桥大业。静峰庵道士陈复古,积极参与,据传在静峰庵坐关三年,因忧其不成,至绝食以信其志,令人感动。当时四方乡民踊跃乐助,捐资财者达数百人,共募银32000两,使建桥得以顺利完成。修桥铺路,积德行善,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著名嘉兴籍学者钱仪吉(1783~1850)在其《重筑长虹桥碑记》中,详细记载了这件事情。 长虹桥的施工方法独具匠心,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据传,该桥施工时采用“堆土法”建造,即石块砌到多高,土就堆到多高,逐层向上,将拱券砌置成马蹄形,这在200多年前也可算是一项创举了。传说,当桥梁即将建成时,桥面上的结顶石却怎么也放不平了,工匠们束手无策,心急如焚。此时,工地上突然来了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老人左看右看,将自己的一只鞋子脱下来垫在了石块的一角,工匠们一看结顶石已变得四平八稳,刚想感谢老人时,老人早已不见踪影了,众人说是造桥义举感动了上天,仙人相助。当然这只是神话传说罢了。桥梁建造需要大量的巨石,这些巨石是如何从岸上运到河中架桥的呢?据传是在装运巨石的船下绑石运载过来,利用物理学的浮力原理以减轻船的载重量,从而解决了运石问题,再用“堆土法”作业。工匠们就这样靠着聪敏才智,同舟共济建造了这座雄伟壮丽的大桥。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