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复社成员和勺园 崇祯元年,熊开元任吴江知县,知人下士,结交了吴曾羽、吴允夏、沈应瑞等人举行复社。当时吴江有应社,始创于天启四年,张西铭、张采、杨廷枢、杨彝、吴昌时等人是应社成员,在吴江当地名气很大
![]() 三、 复社成员和勺园 崇祯元年,熊开元任吴江知县,知人下士,结交了吴曾羽、吴允夏、沈应瑞等人举行复社。当时吴江有应社,始创于天启四年,张西铭、张采、杨廷枢、杨彝、吴昌时等人是应社成员,在吴江当地名气很大。为了让应社归于复社,二者合一,吴昌时出力不少,讫于四海,奔走酬应。至崇祯二年,熊开元将张西铭迎至邑馆商议加入复社事宜,吴昌时和张西铭,两人志同道合,想谋划一番事业,于是,张西铭举应社加入复社。至崇祯五年,张西铭葬亲丁忧而归苏州,召集江南名士在虎丘举行复社大会,社员推张西铭为盟主,合诸社为一,定名复社。他们继东林以讲学,取“兴复绝学”之义,故名复社。一时各界名贤毕至,声动朝野,传为佳话。 吴昌时是熊开元任吴江知县时所拔之士,受人之恩,对复社自然是爱护备至,出资出力,出谋划策。崇祯四年,张西铭举进士,尽管他贯以“笃志五经诸史,不复用制艺与千子争长短”,却经常遭人诋毁和怀疑,很多复社成员不服,认为张西铭做盟主不够资格。这时,吴昌时《致张采书》,陈述己见:“吾兄肩左提右挈之任,为宗盟首。今日之事,一人之事也。即同社有主包容之说,亦有主力攻之说。弟愚意,则以为有攻无容。吾党门墙之峻,已非一日。往年卓生小叛,亦攻之,至于尽。近日元祐隐犯,众共摈之,使叛逆如千子,竟以容之一字置之,则是小敌勇大敌怯矣……弟不揣谬陈,踈妄于长者之前,伏祈深结豫章之在声气者,独摈此叛道负友之小人,使乡党弃之,天下公愤之,则鬼魅之术立破矣。”吴昌时当时的认识是否确当,姑且不论。但可以看出,他对于蔑视和诋毁复社的言行,不能容忍,激烈辩言。特别是对儒林重望、复社领袖,更是备为爱护推崇。 当时,吴昌时在坊间有“复社眉目”之称。眉目者,众人之表率也。自然,吴昌时亦是以“眉目”自居的,常与复社重要人士交好往来,意气相投,尤其和张西铭、陈子龙、吴梅村等人关系甚笃,情同手足。 嘉兴勺园建成后,常邀复社成员来此游玩,聚会于此,游宴于南湖,纵情声色,歌舞升平。张西铭《七录斋诗》卷二收录来嘉禾与吴昌时游宴的诗作数篇。其中有《同孟宏、孟朴、君伟、来之登烟雨楼次韵》两首。诗曰: 水汽连空绿,晴洲高处幽。 无山飞鸟静,有佛古藓浮。 平满归群木,苍凉上一舟。 云生感慨出,此日荻芦游。 烟泽恣凭阁,高岩响带淙。 澌流趋壑缓,林月照人双。 鱼出春深草,钟声雨后窗。 问吴犹接地,门外即三江。 诗中孟宏,即许元溥,苏州人。孟朴,即孙淳,嘉兴人。君伟,即顾侃,苏州人。由诗中可知烟雨楼就在勺园正对面,崇祯五年由嘉兴知府李化民重建楼台,复社名士专程到嘉兴,吴昌时盛情款待,陪他们登楼一游是很自然的。张西铭以诗中之“荻芦”喻同游之人均为复社名士,是心心相印的,可见当时的张西铭对明室和复社成员寄托了很大的希望,想成就一番功名,彪炳史册。 在勺园游宴期间,吴昌时陪张西铭等人游览了嘉兴城西,参观了三塔等地。张西铭撰《同来之、孟宏、孟朴、君伟龙渊晚眺次韵》三首,其三曰: 白成一片暗千山,平地欺狂鱼鸟间。 群水合时渔艇乱,百花静处寺门闲。 月中荇藻人归夜,楼下笙歌酒上颜。 唱别不离高塔影,折来云树美人湾。 从诗中可以看出游宴勺园结束后,张西铭在学绣湾附近与吴昌时分手后离开嘉兴的。旧时好友,看似情真意切,却人心叵测,岂知多年后,官场风云突变,吴昌时为了一己私利,置张西铭于死地,把兄弟之情全弃之,实在让人心寒。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