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卞德培祖籍嘉兴平湖,1926年7月27日出生在上海。1938年,他从上海梅溪小学转学到上海中法中学附属小学读书,之后又在中法中学继续学习。求学期间,卞德培偶然看到《流转的星辰》《行星的故事》等天文书,产生极大兴趣,少年卞德培便萌生探索神秘宇宙的想法,
![]() “天上岁时星右转”“银汉横空万象秋”,天上的星星注视着地球绕日一轮又一轮。往前倒数27轮的1998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向世界通告:“小行星6742,命名为‘卞德培星’”“为向卞德培表示敬意而命名,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和天文学普及工作者……” 卞德培祖籍嘉兴平湖,1926年7月27日出生在上海。1938年,他从上海梅溪小学转学到上海中法中学附属小学读书,之后又在中法中学继续学习。求学期间,卞德培偶然看到《流转的星辰》《行星的故事》等天文书,产生极大兴趣,少年卞德培便萌生探索神秘宇宙的想法,就此与天文结下不解之缘。 1945年7月,卞德培高中毕业后进入上海法商东方汇理银行工作。被星空魅力吸引着的他,一直没有放下对宇宙的向往。1946年,卞德培在上海《大公报》发表第一篇科普小品《日食》,介绍日月食的原理和现象。紧接着,他又写了第一本科幻小说《地球的殖民地》,讲述一个飞往月球的故事,小说中对月球作了简略的科普介绍。20岁的卞德培,开启他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科普创作生涯。 1947年,卞德培把科幻小说《地球的殖民地》寄到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在天文台任职的李元收到后回了信。有着共同爱好的两个同龄人,经此交往成了志同道合的莫逆之交。1948年2月,他俩共同发起成立中国青年天文联谊会,会员有大学天文系的学生、科学杂志的编辑、普通职员、社会青年和海外华侨等数十人,遍布上海、南京、北京、广州、杭州等地,主要活动是交流经验、搜集资料、开展观测等。卞德培看到美国一本杂志上可以订购望远镜,就拿出工资积蓄,托人从美国买回一架口径8厘米的反射望远镜,用作天文联谊会的流动服务工具。 1949年1月,卞德培与李元合作创办《大众天文》月刊,卞德培在这本发行了4年的月刊上,发表大量天文科普文章。在编发杂志之余,卞德培还与李元等一起合作出版天文类工具图书,如《天球仪》《天文学图集》《简明星图》等。在此期间,经银行的法国同事、一位天文爱好者的介绍,卞德培加入法国天文学会。 1949年底,在中国青年天文联谊会的基础上,卞德培与李元设立大众天文社。作为中国天文学会的一个科普机构,大众天文社专门普及天文知识,通过一次次观测活动,带动一大批天文爱好者,推动我国天文事业的发展。 1953年,卞德培辞去银行职务,加入上海科普协会,成为一名职业科普工作者,全身心投入到天文知识的普及工作中去。1954年,北京市决定筹办我国第一座大型天文馆,作为筹办人之一,李元极力推荐卞德培北上共事。1954年12月,卞德培被全国科普协会借调到北京参加天文馆筹建工作。在筹建北京天文馆的3年中,卞德培全程参与规划、考察、选址、建设、落成等。1957年9月,天文馆落成开放,卞德培也正式调任北京天文馆。 1958年,卞德培与李元再次创办杂志《天文爱好者》,卞德培作为刊物创始人之一,编辑刊物20多年。为了办好刊物,卞德培运用自己在天文界的资源,组织稳定且高水平的作者队伍。同时,他针对天文爱好者开办有针对性的栏目,比如天文学入门、看图学天文、认星、四季星空、观测园地、宇宙信息等,很受读者喜爱。除了组稿和编辑,卞德培也是《天文爱好者》的重要撰稿人,为这本杂志投入巨大的精力。他在《浪花与小兵》中自述: 正是本着向少年儿童普及以天文学为主的科学知识,提高他们对科学的兴趣,鼓励他们从小爱科学、立志长大搞科学的信念……数十年来,我为他们写了点书和文章。 上世纪90年代,社会上流传“1999年九大行星排成大十字”“人类将面临灭亡”的谣言,一度导致人心惶惶。1990年,卞德培第一个在《光明日报》发表《评所谓“1999年人类大劫难”》,在另一篇文章《“大劫难”根据何在》一文中,面对谣言,卞德培发出“太阳系天体确实在4个星座中排列成‘大十字’吗”“行星等天体真的各具‘特性’并能危害地球和人类吗”等质问,“考虑了而且必须考虑各天体的距离和倾角之后,哪里还有‘大十字’的影子”。1997年,他再次发表《1999,人类在劫难逃吗?》,对谣言进行有力抨击。一时间,媒体关于辟谣的报道都一再引用卞德培的文章资料。 2000年,卞德培获颁法国弗拉马利翁奖。弗拉马利翁奖是国际天文学界有名的奖项,专门授予在天文学研究领域特别是天文学科普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人。卞德培是获弗拉马利翁奖的第一位外国人也是第一位中国人。 2001年1月15日,卞德培在北京因病去世,享年75岁。 参考资料:李元《卞德培把一生献给科普事业》、李琛《卞德培科普研究》、崔石竹《天文科普园地的耕耘者》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