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张九成(1092—1159),字子韶,号无垢居士,又号横浦居士,海宁黄湾五丰村人。张九成祖籍原在北宋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后移居浙江盐官县(今海宁)。他是宋代大臣,著名文学家、理学家、教育家。
嘉兴自古以来,物产丰盛,人杰地灵,历史上出了朱国祚、钱士升、沈廷文等数位状元。今天就说说宋代的状元张九成。他自小刻苦读书,考中状元后,为官品格刚直不阿,不畏权贵,深受百姓的爱戴。 张九成(1092—1159),字子韶,号无垢居士,又号横浦居士,海宁黄湾五丰村人。张九成祖籍原在北宋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后移居浙江盐官县(今海宁)。他是宋代大臣,著名文学家、理学家、教育家。 张九成出身诗书之家。他小时就天性颖悟,六岁开始认字读书,八岁就会默诵“六经”。村坊的举人、秀才看他能将深奥难懂的“六经”背得滚瓜烂熟,就拿其中一些难懂的句子来考考他。想不到仅八岁的小九成竟能将句子中的大致意思讲解出来,令人叹服。十岁时,他已能将文章写得十分漂亮,在同辈人中特立独出。 一次,他的父亲张伸和一班文人墨客在家里聚会,谈论文学之事。张伸将儿子隆重推出给朋友,还要求客人以诗书中的难懂之句“面试”张九成,哪知他面对一帮“高级知识分子”一点不慌,对答如流。面对长辈们的夸赞,张九成整理好衣襟,向长辈们作揖行礼,说道:书上的文章不论是字数多或字数少,其道理都是一样的。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圣贤之道,以此作为自己努力的方向和追求,“精粗本末无二致,勿谓纸上语不足多。下学上达,某敢以圣言为法。” 北宋靖康二年(1127),金兵南下攻取了北宋首都汴梁,掳走北宋徽、钦二帝,导致北宋灭亡。后赵构南迁临安(今杭州),南宋继续实行开科举士制度,此时的科举考试内容大多围绕如何使国家强盛等。南宋绍兴二年(1132),张九成参加科举考试,一路顺利过关,直至参加最后一关的廷试。 在廷试中,张九成直抒胸臆,慷慨陈词,直言不讳,痛陈宋金形势。他认为朝廷当务之急应该“去谗节欲,远佞防奸”,希望朝廷摒弃那些危害国家、只顾自保的“谗言”,还提倡节俭风气,大力整顿吏治,匡正官场风气,要重用德才兼备的官员,使奸佞小人在朝中没有市场,“去谗节欲,远佞防奸,皆中兴之本也。”张九成的论述,得到有正义感考官的赞赏,一致将他评为第一名,宋高宗钦定张九成状元。 张九成考取状元后,朝廷委任他为镇东军签判(即朝廷外派浙东地区的判官),负责掌管浙东刑事、民事案件的审判。在镇东军当签判,张九成整天很不舒心,心情郁闷,因为他的上级、提刑官(相当于法官兼检察官)张宗臣为所欲为,是非不分,漠视百姓的疾苦。他还时常借口破案,滥捕无辜百姓,使百姓苦不堪言、怨声载道。有一次,为了一起凶杀案,没有真正抓到真凶,张宗臣就命人将凶案发生地的数十人铐枷入狱。很有正义感的张九成看到此状,很为受牵连的无辜百姓叫屈,便当面指责张宗臣这样做不妥,应该立即释放无辜百姓。但张宗臣认为品级比他低的张九成是“犯上”,两人争执起来。张宗臣一意孤行,张九成一气之下,辞官不干了。 此后,一直看好张九成的赵鼎出任宰相。他十分欣赏张九成的人品才学,就大力举荐正在盐官老家开私塾做塾师的张九成出来重新任职,皇帝应允。张九成有感于赵老臣的一片盛情,又重新为官。由于勤勉任职,张九成先后升任太常博士、著作郎、刑部侍郎等职务。 在担任刑部侍郎期间,张九成收到一份大理寺送来的马上就要执行的死刑犯审案宗卷。张九成翻阅后感到事实不清,发回重审核实。结果这个死刑犯果然是遭奸人诬陷,没几天,这个差点被砍头的百姓被判决无罪释放回家。张九成因为此案的平反有功,朝廷要嘉奖他。面对嘉奖,张九成坚决推辞,认为自己是一名吃国家俸禄的刑部侍郎,详细审案断案是自身职责,怎么可以邀功得赏呢,“朝论欲以平反为赏,九成曰:‘职在详刑,可邀赏乎?’辞之。” 张九成对卖国求荣的大奸臣秦桧十分痛恨,因此秦桧也将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欲拔之而后快。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张九成遭秦桧陷害,被贬到偏远的南安军(今江西大余县)任祠禄官(主管祭祀的闲职)。张九成借住在南安军的宝界寺内,一住就是十四年。在贬官期间,张九成写下大量诗歌,赞美大好河山,抒发爱国情怀,如《六月十四日观云有作》: 深深萧寺足幽居,寝饭行藏亦自如。 仰识白云天外意,俯看青史古人书。 摩挲方雨生无愧,周览山川气有余。 不用棹舟江海去,清风明月是吾庐。 秦桧死后,朝廷又起用张九成担任温州知州。在任期间,他还是看不惯朝廷的腐败,最终辞官回家,数月后因病去世。南宋宝庆初年,朝廷赐封其为太师,又封崇国公,谥号文忠。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