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热门嘉禾收藏文章推荐

广告赞助商

主页 > 嘉禾收藏 > INTRODUCE

张鸣岐梅花形铜手炉

2013-07-12 09:17 作者:高云玲 顾美珍 来源:www.jiaxing.cc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张鸣岐梅花形铜手炉是件融实用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实用器具,1991年10月16日由嘉兴市文物鉴定小组鉴定为三级文物。在嘉兴博物馆,出自名匠张鸣岐之手的铜手炉共有三件,但这件因为跨越时空,连接了两位嘉兴文化名人而显得别有韵味。 这件梅花形铜手炉为梅花帽


  张鸣岐梅花形铜手炉是件融实用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实用器具,1991年10月16日由嘉兴市文物鉴定小组鉴定为三级文物。在嘉兴博物馆,出自名匠张鸣岐之手的铜手炉共有三件,但这件因为跨越时空,连接了两位嘉兴文化名人而显得别有韵味。

  这件梅花形铜手炉为梅花帽燻形制,直径9.5厘米、高8厘米。盖系镂空,帽丝编纹,其匀称,形状可看为梅花瓣状。平底,底心刻有“张鸣岐制”,四字篆文刻章,含四字为一圆章。器内见铜锈迹斑。

  张鸣岐是明代嘉兴著名的手工艺人。清末民初的古玩收藏家赵汝珍在其《古玩指南》中载有张鸣岐的小传,“张鸣岐,嘉兴人。善制铜手炉,质匀,花纹工致。以足踹之不瘪。一时重之,呼为张炉。”清初名士王士祯在《池北偶谈》卷十七“一技”中也谈到这些拥有一技之长的民间艺人,并对“如雕竹则濮仲谦,螺甸则姜千里,嘉兴铜炉则张鸣岐,宜兴泥壶则时大彬,浮梁流霞盏则昊十九,江宁扇则伊莘野、仰侍川,装潢书画则庄希叔”极为称道,认为“所谓虽小道,必有可观者欤”?

  那么,张鸣岐铜手炉的可观之处何在?

  张鸣岐铜手炉质地优良,工艺精湛。张氏制炉选用精炼红铜,铜质纯净,可塑性强,光泽柔和。手炉造型多样,有圆形、方形、椭圆形、六角形、八角形、瓜棱形、梅花形等;炉盖的制作工艺繁复,雕镂精美,打磨精良,光可鉴人;炉身锻打而成,不加雕凿,炉盖炉身吻合紧密,经千万次开合而不松动;炉底有刻款,“张鸣岐制”四字,以小篆出之,书法自然有度,运刀信手拈来,游刃有余。

  张正望先生在《昔日“灰姑娘”今日成“宠儿”——简述手炉收藏与投资》一文中概括了手炉发展演变的历史。手炉又称“袖炉”、“捧炉”、“火笼”,是旧时宫廷乃至官宦之家使用的掌中取暖工具。据专家考证,手炉是从火盆使用中演变过来的。到了唐代,人们开始用铜制作手炉,降及明清,手炉制作达到了高峰,造型多样,制作精美,性能优越,名匠辈出如张鸣岐、王凤江、周文甫、蔡家、蒋抱云、徐守素、王吉、潘祥丰和赵一大等。《太宗文皇帝实录》卷六十三记载永乐五年乌斯藏尚师哈立麻入朝,永乐皇帝赐他的礼物中就有“手炉三对”,这足见手炉之贵重与不凡,也反映了它的使用群体非平民百姓而是王公贵族和官僚及其眷属。

  梅花帽燻是手炉的一种,用以香末燻帽内缘而除汗臭,也是旧时贵人、官家之用具。嘉兴博物馆珍藏的这个梅花帽燻是1959年2月20日沈曾植之子沈慈护捐赠的。作为嘉兴史上最为著名的书法大家之一,沈曾植尤以草书著称,取法广泛,熔汉隶、北碑、章草为一炉,为早期海派书法家中的翘楚,其书法艺术对于右任、马一浮、谢无量、王蘧常等一代大师影响深远。沈曾植作为晚清之官员与文士,他家收藏“张炉”名器,既体现了张氏梅花帽燻的不凡,也彰显了沈氏官宦人家,书香门第之地位,两者相得益彰,堪称嘉禾一佳话。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特别说明

◎ 广告赞助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
      表  情:
      评论内容: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

      ◎ 阅读说明READ EXPLANATION

      ☉出处:嘉兴故事         网址:http://www.jiaxing.cc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由各报章媒体精心收集而来,本站不做任何商业用途。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您想转载此处文章请注明原作者和本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