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热门嘉禾收藏文章推荐

广告赞助商

主页 > 嘉禾收藏 > INTRODUCE

陈洪绶《三高图》赏析(2)

2015-05-14 08:29 作者:高逸仙 来源:www.jiaxing.cc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陈洪绶,1598年~1652年,字章侯,幼名莲子,一名胥岸,号老莲,别号小净名、晚号老迟、悔迟,又号悔僧、云门僧,浙江诸暨人,明末画家、诗人,山水、人物、花鸟兼精。年少师事刘宗周,补生员,后乡试不中,崇祯年



  陈洪绶,1598年~1652年,字章侯,幼名莲子,一名胥岸,号老莲,别号小净名、晚号老迟、悔迟,又号悔僧、云门僧,浙江诸暨人,明末画家、诗人,山水、人物、花鸟兼精。年少师事刘宗周,补生员,后乡试不中,崇祯年间召入内廷供奉。明亡,入云门寺为僧,后还俗,以卖画为生。

  陈洪绶的一生,只有短暂的55个岁月,却经历了国破家亡,出家又入世,最后颠沛流离,忧愤而终。然而,对待艺术,他始终在不懈追求,不断变化。他的画,一生笔墨四变,由“妙”入“神”,由“神”入“逸”,少而妙,壮而神,老则逸也。其蜕变,大约十年一转,三十岁以下为少,三十岁至四十岁之间壮也,四十岁以后老也。

  纵观其各个时期的作品,再看这幅《三高图》——这应该是陈老莲四十岁左右的作品,属于其壮年向晚年过渡时期风格。陈早年的花鸟画,坚实而谨严,浓艳而雄浑,画石头,粗阔、坚硬、实在,直折方勾,且时常会在石头上点缀强烈的苔点。而此幅《三高图》中,不管是水仙、梅树还是石头的勾勒,用线已变得细劲、柔和、淡匀、轻缓,圆转而细秀,没有了早年那种粗硬直折的特点,着色亦古淡而随意。整个画面透露出平和、自然而雅正的气息。结合图中梅花、菊花、水仙三种具有象征意义的植物,吴湖帆为其取名“三高图”,甚是恰当。画家已将自己与这“三高居士”融为一体,宁静淡泊,孤高自赏,也充分体现出花鸟画咏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意义。

  欣赏陈老莲的花鸟作品,我们常常只着眼于他高古的一面,在这幅《三高图》中,我们不难看出其绘画对象的高洁、中锋用笔线条的高古。不过,其绘画语言“怪诞”的一面更有意思:这种怪诞,不仅表现在集体物象的造型上,还表现在画面的空间上,画中菊花、梅花、水仙,近乎符号化的艺术造型,以及低矮的老梅,多用弧线表现结瘤的圆形结构空间,都是陈老莲长期对模板插画及古器物研磨而形成的绘画语言。透过陈老莲画面怪诞甚至近乎“审丑”的心理(在人物画中最为明显),我们便可以品读其“生不逢时”、坎坷的个人命运。纵观明末清初独特的社会环境以及当时整个文人群体心理“怪诞”的现象,我们对陈老莲的绘画艺术会有更深的认识。

  此画裱绫上,有海上著名书画鉴定家吴湖帆先生两段跋文,从跋文可知,此作品原为吴湖帆家中藏物。吴湖帆乃清代著名书画家吴大澄之孙,家藏颇丰,与收藏大家钱镜塘并称“鉴定双璧”。吴对此画钟爱有加,评价甚高。1960年,吴湖帆将此画赠予美术史论家郑午昌先生。最后,此画又成了钱君匋先生的藏品。

  中国画和西画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一件作品在传承过程中,会有很多故事通过题跋、钤印等方式留在画作上,让作品有了新的内涵,不断产生出新的生命力,生生不息……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特别说明

◎ 广告赞助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
      表  情:
      评论内容: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

      ◎ 阅读说明READ EXPLANATION

      ☉出处:嘉兴故事         网址:http://www.jiaxing.cc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由各报章媒体精心收集而来,本站不做任何商业用途。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您想转载此处文章请注明原作者和本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