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热门嘉禾收藏文章推荐

广告赞助商

主页 > 嘉禾收藏 > INTRODUCE

从一方多字印看赵之谦的朋友圈(2)

2016-07-04 09:40 作者:高逸仙 来源:www.jiaxing.cc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君匋艺术院藏有《胡甘伯为赵之谦书》篆书立轴一件,胡澍作品用笔较为圆润,结体规整,而赵氏篆书字形高腰,用笔更生涩。赵之谦所言亦非自谦之辞。两人一生交往密切,艺术上互有影响。 川沙沈树镛,即沈树镛(1832-1


  君匋艺术院藏有《胡甘伯为赵之谦书》篆书立轴一件,胡澍作品用笔较为圆润,结体规整,而赵氏篆书字形高腰,用笔更生涩。赵之谦所言亦非自谦之辞。两人一生交往密切,艺术上互有影响。

  “川沙沈树镛”,即沈树镛(1832-1873),江苏南汇人。(南汇古地名川沙,后有川沙镇,现已撤销,成为浦东新区一部分。)字韵初,或作均初,室名郑斋、汉石经室等。咸丰己未举人,官内阁中书。嗜金石书画,收藏甚富。

  同治二年,赵之谦上北京,两人相识,遂成至交。沈树镛是赵之谦篆刻生涯中极重要的催生者,赵之谦先后为沈氏刻印三十来方。赵之谦的亲朋好友大都穷困,而沈韵初是个例外。沈家所藏秘籍珍本极丰,尤富于书画金石碑帖,建造有“内史第”别墅,曾经藏有计汉碑、六朝造像、唐石、宋石等众多文物精品。学者俞樾曾称:“沈家收藏金石之富,甲于江南。”赵之谦在北京有一时期借住沈家,遍观其金石收藏。赵氏这一时期所谓“印外求印”的灵感源泉,大多来自于沈氏收藏造像、碑碣、镜铭、钟鼎等。“入都更得沈韵初”,从赵之谦这句话,亦可了解沈树镛在他心中的分量。

  “仁和魏锡曾”,即魏锡曾(1828-1881),浙江仁和人,字稼孙,号鹤庐,别署积语堂等。嗜金石考证,于印论尤有心得。魏稼孙人生经历与赵之谦极为相似,祖上乐善好施,盛德硕学,以孝友闻于世,而后家道中落。才华横溢,却五次秋试未中,战乱中仓皇奔避,先后有十二位至亲亡故。后捐官福建盐场大使。

  1862年,魏、赵两人在福建偶遇,有相见恨晚之感。对赵氏早有慕名的魏锡曾作诗为赠:“知君家住大坊口,十过君门九回首……”表达对赵之谦的仰慕、亲近之意。魏稼孙对印学的见识和收藏也让赵之谦敬重不已。“稼孙与余最善,不刻印,而别秦以来刻印巧拙有精解,其说微妙,且有让之与余能为之不能言者。”

  与魏稼孙认识那两年,赵之谦刻印数量明显增加,赵之谦一面服膺于魏稼孙精到的鉴赏眼光,另一方面,由于赵之谦不甘后人的性格,魏稼孙对其印作的客观评价,激励他对篆刻创作更用心投入。如“稼孙”(朱文印)款:“稼孙目予印在丁黄之下,此或在丁之下,黄之上。”在这样的氛围中,赵之谦的篆刻艺术突飞猛进。

  赵之谦前后共为魏锡曾刻印三十来方,两人切磋探讨,以作品论印,刺激赵之谦创作水平提高。从“此意非我无能传,此理舍君谁可言”的印款,可知两人相知之深。

  赵之谦一生清贫,但并不孤寂,先后结交的众多金石同好是他的精神支柱,其中胡澍、沈树镛、魏锡曾是他艺术生命中最重要的朋友。赵之谦的篆刻艺术从浙派转向皖派,从印从书到印外求印的几个关键转折点,都与他这几位朋友有关,可以说,没有他们几个,也就没有后来的赵之谦,更不会给后人留下这些篆刻艺术珍品。

  真诚待人,全心待艺,赵之谦收获的不只是友情,还有求艺的欢欣。知己不在多,三二足矣。爱晒朋友圈的当代人,可知否?

  这方多字印刻于同治二年。是年,赵之谦与沈树镛、胡澍、魏锡曾聚首京师,进行考订金石碑版的工作。此印即为四人共同商讨金石的审定印。

  此印风格也很特殊,其特殊之处,又突出表现在章法的安排上。由于印文颇长,遂采用了每列字数均等的自然排列法,布置在长方形的印面上,再加以隔栏,把本来极难处理的布局安排得颇为妥帖。整个印面既不作夸张也不作对比,而是一任自然,更显得大气,平中见奇。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特别说明

◎ 广告赞助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
      表  情:
      评论内容: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

      ◎ 阅读说明READ EXPLANATION

      ☉出处:嘉兴故事         网址:http://www.jiaxing.cc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由各报章媒体精心收集而来,本站不做任何商业用途。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您想转载此处文章请注明原作者和本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