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四屏,淡墨画梅,浓墨题诗,且诗在画的中央,梅花似是点缀。 诗云:好风吹梦落西湖,玉碎香零有憾无。晓起独寻来又去,荒桥东望两三株。落款:廷麟。钤白文方印杨廷麟印,朱文方印白祥。右下角钤朱文长方印聊以豁
![]() 第四屏,淡墨画梅,浓墨题诗,且诗在画的中央,梅花似是点缀。 诗云:好风吹梦落西湖,玉碎香零有憾无。晓起独寻来又去,荒桥东望两三株。落款:廷麟。钤白文方印“杨廷麟印”,朱文方印“白祥”。右下角钤朱文长方印“聊以豁离骚不平之气”。 这件四条屏有几个特点,一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书画相融合;画中的题款用浓墨,写梅花则用淡墨;画中之字,画中之梅都蕴藏一股气势,这种气是钤印中所写的“离骚不平之气”,也是不屈不挠、坚毅顽强的浩然之气。了解画家的生平事迹对画中所表现的这种气势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此件作品的作者杨廷麟(?-1646),字伯祥,一字机部,晚年自号兼山,意在效法文天祥(号文山)、谢枋得(号叠山)两位同僚的气节,江西清江人,崇祯四年进士,后授编修,勤学嗜古,忧国忧民。清兵入关前,主张抗击清军;清兵入关,明朝灭亡后,他在南方组织义军抗清,赣州城破后,投水自尽。 杨廷麟生活在明朝末年,眼看着国家覆灭,生灵涂炭,他于悲痛之中拼尽全力以图恢复大明社稷,但却无力回天,最后以身殉国。了解杨廷麟的经历,就能读懂他的这件梅花图屏。他既借梅花以抒发自己胸中的不平之气,又借梅花以自喻,用梅花的高洁象征自己“一般冰玉骨,不自说峥嵘”,还用梅花迎风傲雪、不屈不挠的精神激励自己。 杨廷麟殉国后,清军将领贾熊叹道:“忠臣也!”以四扇门为棺,将他葬在赣州市南门外。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