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港口时代】断桩问题一再出现 一个雕虫小技创造了奇迹 1990年11月,倪慈云一家三口在乍浦港内河航道。 倪慈云在乍浦港仅仅呆了3年,但却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1987年12月10日,乍浦港一期工程开工。1990年,工
【港口时代】断桩问题一再出现 一个“雕虫小技”创造了奇迹 ![]() 1990年11月,倪慈云一家三口在乍浦港内河航道。 倪慈云在乍浦港仅仅呆了3年,但却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1987年12月10日,乍浦港一期工程开工。1990年,工程遭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外海万吨级泊位连续断桩,内河港池出现大面积塌方,工程陷于停滞状态,实际工程量只完成了40%。市委市政府派出了时任嘉兴市交通局副局长的倪慈云前往乍浦前线。 为什么会断桩?地质问题、薄壁大管桩质量差成为工程人员首要考虑的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未果的情况下,甚至水下有海龙王这类迷信的说法也开始风生水起。倪慈云到了乍浦之后,围绕着打桩机默默思考了半天,走到施工单位技术人员面前说了一句话,“在桩头上打个孔,让水从孔里排出来。”此言一出,后来的施工居然再也没有断过一根桩。按照倪慈云的想法,薄壁管桩打到水下时,里面都是水,无法排掉,压力非常大,再加上打桩机的重击,势必断裂。加了一个孔之后,水顺势排掉,水压消除,问题就迎刃而解。这个打桩的故事,即使在当时也没有多少人知情。为什么倪慈云一去,桩就顺利进去了?低调的倪慈云总是笑呵呵地说:“运气好!” 当时的乍浦港建设重点放在外海码头,但倪慈云却意识到应该转变思路,把内河港池建设作为突破口,这样就能保证海上施工原材料的供应,有利于后续工程的顺利开工。 在倪慈云的“雕虫小技”和宏观策略的结合下,乍浦港的工程建设进入了快车道,1991年6月,一期码头投入使用。乍浦成为浙北唯一的出海港口和国家一类开放口岸。 经过10多年的建设发展,当年这个打不进桩的港口年吞吐能力达到2000万吨,年货物吞吐量超过2500万吨,显示出勃勃生机。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