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长安之得名,始自唐开元十一年(723),朝廷设长安市,大抵取长治久安的意思,据对长安历史颇有研究的蔡看老人回忆,老火车下来,原来是有一块照壁的,题的正是长治久安四字。长安别名修川,这是比较雅致的称谓,最
长安之得名,始自唐开元十一年(723),朝廷设长安市,大抵取长治久安的意思,据对长安历史颇有研究的蔡看老人回忆,老火车下来,原来是有一块照壁的,题的正是“长治久安”四字。长安别名修川,这是比较雅致的称谓,最早见于明末文人陆丽京的诗歌《与修川诸子宴饮诗》。修者,长也,川即河,所以又称长河,长河当然也指穿过长安的那条古运河。想来镇上的文人嫌“长河”太土气而生发出来的。长安的历史可以远远地追溯到周敬王时期,越王勾践拓地至御儿,从此成了这位野心勃勃、满肚子复仇怒火的君王的囊中物,历史上称之为越地。隋大业六年(610),江南运河开通以后,长安是钱塘(今杭州)通往京城的水路要冲。截至明初运河改道,这条国道上,有名诗人如陆游、范成大、杨万里、方回、萨都剌、郭畀等都经过此地,文人过长安,留下的自然是诗文。但同一条水路,不见得都像文人墨客经过时候那样喜欢吟花弄月,文质彬彬地欣赏两岸风景。与文人相反,武夫过长安,伴随着一片刀光剑影的,是纵火与屠戮。建炎三年(1129)十二月,岳飞的老对手金兀术来了,整个长安变成了一条火龙。此后,元大将伯颜,张士城部将董旺,明嘉靖三十四年五月底,千余倭寇过长安,长安的惨状可以想见。 但真正给长安致命一击的,不是他们,而是席卷了整个长江流域的太平天国。“尝记辛酉秋,红羊(即洪秀全和杨秀清,指太平天国)劫至,一镇之人不克保其乡土,携老挈幼,奔走仓皇,幸而获全,已无所归矣。”对长安贡献甚巨的邹存淦,亲身见证了那一场浩劫,写在《修川小志》自序的这句话,可以看出他的感情。“昔之画栋连云,今则荒烟蔓草”,这就是历史成全草莽英雄付出的惨重代价。 历史上过长安闸留有记录的,还有两位处境完全不同的皇帝,宋高宗赵构和清爱新觉罗•弘历,一个仓皇出逃,一个逍遥白相。 还有一个日本僧人成寻(俗名青山定男),宋熙宁五年(1072)来中国参拜天台山、五台山佛教圣地,一个外来和尚过长安闸本来也没什么了不起,可是他偏偏以异邦人的眼睛和科学求索的缜密,对长安闸过船的程序记述甚详,无意中给我们留下了一份可靠的古代水利方面的资料。 “上坝挽长绳,下坝收短绠”(清•计楠《过坝谣》),当年,长安作为水上交通要道,上坝下坝,更多的自然是船夫、商贾、升迁或贬谪的官吏,只是都如远去的飞鸟,不留一点痕迹了。 《长安札记》(一)刊出后,我收到了长安人张海武女士的来信,张以密密麻麻的三大页文字,提供我不少老长安的信息。于是,我和她约定日期,第二次来到这个明代即有“商贾往来,舟航辐辏,昼夜喧沓”(万历《杭州府志》)的江南巨镇。 下了沪杭高速,临近长安,一块“全国重点镇”的巨幅广告牌赫然在目,在一个四岔路口,还看到了“雪豹”——十多年前名噪一时的皮革厂就在这个镇上。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