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了老人的引路,我的访旧变得容易了许多。我匆匆瞥了一眼已无痕迹的杭辛斋的光坟。去了新民街154号杭辛斋最后的住所。杭辛斋(1869~1924),名慎修,光绪十六年(1890)入京,进国子监,入同文馆,与严复交厚,19
有了老人的引路,我的访旧变得容易了许多。我匆匆瞥了一眼已无痕迹的杭辛斋的“光坟”。去了新民街154号杭辛斋最后的住所。杭辛斋(1869~1924),名慎修,光绪十六年(1890)入京,进国子监,入同文馆,与严复交厚,1905年加入同盟会,他办《白话新报》,提倡白话文要比胡适早十年。后来追随孙中山,民国十年(1921)任宣传部长,两年后又被选为国民党“一大”代表,可惜天不假年,杭未及与会即病逝于上海。当我踏进张宅杭辛斋居住过并唯一保存下来的老宅,扑面而来的是一种岁月的沧桑。天井的靠西一边,当年摆放着国民政府派员送来的花圈,其中的挽联是孙中山先生亲自撰写的。 出了张宅往北,过了新桥即是西街。长安曾是著名的米市(与枫桥、平望并称江南三大米市),过去主要集中在王婆弄兴福高桥至闸塘湾(今双闸路河沿)一带。民国三十八年以前,有人数过泊船的石码头,足足有三十七个,这还不包括三闸内石塘湾的十多个码头。这是太平天国之前长安繁华的见证,辛酉之后,长安的繁华不再,米市也转移到了硖石。现在,当年开阔气派的石码头,一概没了踪影。 走访“十里长安街”,是我此行的目的,原先长安街之长,到过的人都留有深刻的印象,我母亲年轻时候抱着我那生病的姐姐到过这里,我姐没有活下来,母亲不愿意提及这个心痛的话题,只说了一句:走得死去活来。 这条号称十里的大街,青石板路面,两边是店铺(前店后坊),西起西关厢,东至万家渡小市,北接张婆堰,实有四公里长。以虹桥为中心(古代和现在都是这样),分西街和东街,但是现在的西街,已经不成其为老街,破败不堪,倒是与半条街平行的上塘河,宽阔从容,甚有气派。这上塘河,有人说原来叫秦塘河,是秦桧开的,秦名声不好,开了也白开,但是蔡看老人坚持认为原来叫做武林水,直通杭州府的。 所幸东街的一部分至今还算保存得比较完整,一些老店铺仍在,当然无人气可言,镇上居民将竹榻摆在石板街上,躺在里面很悠闲地抽着烟,也不忙于招呼顾客,长安人安静的生活于此可见。长安好不容易维持下来的比较完整的老房子,大概就剩这一小段了。这段街的北面就是著名的三闸,当年昼夜喧沓的所在,现在已经无法行船。双闸路上,我走过时,正好遇上下班,厂服尚未脱下的长安人,或骑摩托车,或蹬自行车,把一条开阔的大马路挤得水泄不通。这里是新的长安,两旁小店林立,红黑招牌很是显眼,时有鸡爪鸭胗等熟食在路边叫买。一路走到这里,才依稀觉出长安巨镇的现实身影,清晰却有那么一点儿陌生。
海宁州中学堂旧址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