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看准的目标就全力以赴 大厂矿区成为陈毓川第一个接触的国内矿床,是他矿床科学研究工作的起点。 我们搞了预测,有两件事对我来说是很大的收获。一件是我们提出在龙头山下面应该有矿,第二件是提出在云南越北地块的
“看准的目标就全力以赴” 大厂矿区成为陈毓川第一个接触的国内矿床,是他矿床科学研究工作的起点。 “我们搞了预测,有两件事对我来说是很大的收获。一件是我们提出在龙头山下面应该有矿,第二件是提出在云南越北地块的北部应该有希望。后来到了70年代,龙头山下面打钻的确打到了大矿,越北北部矿越找越大,跟我1964年的预测很吻合。我很高兴。” 五年的亲身实践,陈毓川建立了自己的工作标尺,朱效成和郭文魁知道,他们设下的这颗“冷子”可以使用了。 1965年,国家号召科研单位“下楼”、“出院”,地矿部组织三个研究队到第一线开展科研工作,31岁的陈毓川作为业务副队长带队赴江西东乡枫林铜矿参加铜矿会战。“那个时候我很年轻,要作为这个队的业务领导,组织了30多人的一个队伍。” 就在临行前陈毓川腹痛,医生诊断其为慢性阑尾炎,需尽快手术。他住在医院里,得到通知必须要5月5号出发。“我说行,回来再做手术。” 陈毓川在东乡待了一年多,率领地质队提出了关于钨在硫化物矿床氧化带中的地球化学行为的全新认识,他们的模拟实验也验证了这个认识。攻关研究打响了第一炮,这个结论也是世界范围内首次提出 的。 经过一年时间的现场勘查,这支地质队确定了一种铜钨共生的新的矿床类型,提出了钨铁帽的成因。那一年的研究可以说具有区域性意义,后来的江西省永平铜矿、广东仁化大宝山铜矿也都有类似特征,更证明了其团队科研攻关的价值与努力。 1966年6月,他们收到收队回京参加运动的通知。离开矿区前,相处一年多的地质队开了欢送会。“同志们的发言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你们感动了上帝,这个上帝就是我们’。” 1971年,一个在地质领域的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华东(宁芜)火山岩地区铁、铜矿成矿规律、找矿方向研究”悄然投入运行。这是文革期间唯一一个地质领域的科技攻关项目,地科院组建了由地质矿产所与华东地质研究所组成的联合研究队。这个项目也把陈毓川从被批斗、被劳动改造的境遇中解救出来。7月,他从江西峡江县水边公社回到北京,担任了联合研究队队长。 当时的地质总局、冶金部、中科院、院校所属的17个科研教育勘察单位,近200多位科技骨干参加了项目。“我深深地认识到区域性地质科学的研究想要出大成果,靠一个人、几个人是不行的,要靠协作,要排除部门之见,要组织起精兵强将,共同攻关。” 这支队伍汇集了地质行业相关领域的专家,大量的实地勘查、讨论研究后,到1974年上半年,“宁芜玢岩铁矿成矿理想模式”首次出台。当时,国际上主要还是一些矿床类型模式,作为区域成矿模式在世界 上尚属首例。 “搞建设,靠科研,国家政治上的稳定是最重要的。” 1980年,“文革”之后一次矿床界的盛会,陈毓川代表宁芜项目组报告了“宁芜玢岩铁矿区域成矿模式”。通过宁芜项目研究,他建立起从四维空间去研究区域矿床之间联系的概念。 “人生苦短,时不再来,一定要抓紧时间,看准的目标就全力以赴,多做一点有用的事、有益的事。出现失误不要怕,改了,再往前走,使自己始终充满活力。” ![]() 2007年8月,陈毓川(左)在蒙古国银矿坑道中。 |
- 上一篇:沈国舫:我从年轻时就做着一个“绿化祖国”的梦
- 下一篇:吴澄:为学重要,为人更重要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