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把自己的专业技术 融入到国家的经济建设中去 1986年3月3日,一份题为关于追踪世界高技术发展的建议报告,送到了中共中央的驻地中南海。这份报告很快呈送到了邓小平的案头。 1983年美国提出战略防御倡议(星战计划)
“把自己的专业技术 融入到国家的经济建设中去” 1986年3月3日 ,一份题为“关于追踪世界高技术发展的建议”报告,送到了中共中央的驻地中南海。这份报告很快呈送到了邓小平的案头。 1983年美国提出“战略防御倡议”(“星战计划”),1985年欧洲有“尤里卡计划”,世界高技术大发展产生震动。 基于此,当时中国著名科学家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4人联合上书邓小平,提出了要追赶世界高新技术的建议。后来根据这个报告而形成的《关于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报告》被称为“863计划”。 “863计划”拉开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发展高科技和高技术产业的序幕,于1987年3月正式开始组织实施,上万名科学家在各个不同领域,协同合作,各自攻关。 “863计划”也成为吴澄人生的一大转折点。1983年初,作为文革以后第二批留学生,吴澄从美国深造归来。 在美国,吴澄曾到IBM观摩微电子的整个生产环境,也参观了国外汽车厂的自动化生产线,这些都对他产生了震撼。看到了中国的科技发展和国外的差距,“特别在信息技术、计算机这些方面。”吴澄的思想和观念有了变化。 回国后的吴澄担任了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副主任,主管系里的科研工作。吴澄想,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在他们这代人手里要和时代同呼吸共命运,他认定学工科的人,要投身到社会实际工程中去,要搞的理论是和中国的实际紧密结合的理论。 从1983年起,吴澄便对中国工业自动化中的许多问题开始了新的探讨,更向有关部门写了报告,建议发展中国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是什么?它可以在信息集成的基础上,把过去建立的一个个自动化孤岛有机连接起来,让企业各部门的信息达到高度集成化、自动化。它是一个企业适应全球竞争的技术基础,是一个国家的制造业走向现代化的重要策略。 从1986年起,吴澄除了在国内的工厂做调研,还专程跑到美国,对当时在美国各大企业流行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做了深入研究。 进入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改革的大潮席卷全国,中国的知识分子也在探索强国之路。世界的历史,也从冷战发展到了商战。国与国的竞争拼的是科学、技术、智慧和财力。 当吴澄为发展中国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奔走时,时任“863计划”自动化领域首席科学家的蒋新松也在考虑将此项目列入“863计划”之中。于是,从美国调研回来的吴澄很快被选定为“863计划”自动化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担任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专家组的组长。当时的中国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还是一个空白,甚至有许多人对在中国搞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提出异议。 “我是第一批进了‘863计划’专家委员会的人。我就从清华这个小舞台,到了全国的大舞台。” 专家组一成立,在清华大学建中国最大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实验工程的筹建工作就开始了,作为中心主任,吴澄面对的不单单是技术问题,更要面对里里外外的关系和矛盾,面对现代化管理问题。 美国科学家、华人数学家林家翘在参观清华大学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后,对吴澄说:“你这样做,对国家将来的发展影响很大,我看比一个诺贝尔奖还有价值。” 1992年,在11家单位的通力合作下,清华大学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实验工程通过了国家科委的验收。1994年,实验工程中心获得美国制造工程师学会颁发的“大学领先奖”。 ![]() 1981年至1983年,吴澄在美国进修 |
- 上一篇:陈毓川:这辈子最大的愿望是找矿
- 下一篇:汪胡桢:时刻不忘做一个称职的水工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