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当时就一条, 只站在国家立场说话 1957年,17岁的嘉兴一中毕业生吴澄告别故乡来到清华园。 他的出生地崇福(1958年,崇德、桐乡两县合并,崇德县改称崇福镇)距嘉兴城60公里,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是有千年建镇史
“我当时就一条,只站在国家立场说话” 1957年,17岁的嘉兴一中毕业生吴澄告别故乡来到清华园。 他的出生地崇福(1958年,崇德、桐乡两县合并,崇德县改称崇福镇)距嘉兴城60公里,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是有千年建镇史的江南古镇。 1954年,吴澄从崇德县中学(现桐乡市第二中学)毕业时,非常希望报考一所中专。一家六口,上有祖父,下有两个弟弟,全靠做店员的父亲的微薄工资养活。他很希望能早点毕业,为家里分担经济负担。 他到嘉兴想考杭州化工学校和浙江水利学校,学校要求学生年满15岁,但他只有14岁,学校没有让他报名。“家里说那怎么办,这么小,要不就去考嘉兴一中吧。当时不费劲就考上了。”当年的嘉兴一中,每年都有十几名学生考上清华或北大。这个无可奈何的选择改变了他的一生。 这个运河边长大的孩子,在才子如云的清华,是一个比较听话的学生。他踏入清华的1957年,正是反右运动如火如荼之时,可他深知自己上学不易,只想着多学知识。在乱哄哄的运动中,他把握了自己的人生重心。“我大概从小对很多事情都有点自己的看法,所以家里人说我少年老成。” 在清华,吴澄一待就是大半生。1962年他在清华完成了本科教育,1966年又读完了研究生。那时候清华的研究生还少,他们电机系9个班就9个研究生。“这9个研究生后来出了3个院士。”研究生毕业以后,做事冷静、处事稳重的他被分配留校工作。一直到今天,他都没有离开过清华的讲台。 1967年,吴澄和他的大学同学卢紫珊成了家。这个忙碌的科学家,在家里也是个好丈夫。 吴澄17岁离开故乡,对故土有很深的眷恋,再忙他也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父母。父母健在的时候,他每个星期六都会给他们打电话,赶上周六出差,他总是在临走时给父母打个电话。 他告诫他的学生,为学重要,为人更重要。要了解自己,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方向去发展;要了解自己,把自己的发展和国家的发展紧紧结合在一起。 当时,“863计划”实施企业信息化的研究面临两种选择——在大学、科研机构中研究,还是和企业紧密合作。吴澄领导的专家组选择了后者,以成都飞机工业公司等4家企业作为试点,拉开了高技术和企业紧密结合的序幕。 “工科院校的研究问题应该从实践中来,从工业发展的需要当中来,而不是从论文当中来,我一再坚持要用这种观点去指导我们的科研,不能和经济脱节。” 2000年前,吴澄领衔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专家组在机械、电子、航空、轻工、纺织、石油、化工、冶金等行业200多家企业实施了CIMS工程,推动了中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进程。 而在这个八九人组成的专家组,按“行政级别”,吴澄是最低的,只是个普通教授,其他人有的是校长,有的是局长。“但是我当时就一条,只站在国家立场说话,是该批评就批评。这批知识分子找到这么一个为国家做事情的机会,大家就很纯粹投入进去。” 从2002年起,吴澄开始担任国家“973项目”(复杂生产制造过程实时智能控制与优化理论方法)首席科学家。 作为工业强国的一代知识分子,吴澄走向工业第一线,他走出了象牙塔,走出了实验室,走出了中国校园传统知识分子追求的传统模式,把自己的人生融入国家经济建设的洪流之中。 ![]() 2009年,吴澄在香港中文大学作学术报告 |
- 上一篇:陈毓川:这辈子最大的愿望是找矿
- 下一篇:汪胡桢:时刻不忘做一个称职的水工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