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嘉兴院士文章推荐

广告赞助商

主页 > 专题故事 > 嘉兴院士 > INTRODUCE

徐匡迪:年轻人对探索未知有兴趣,这个民族才有希望(4)

2015-07-09 14:24 作者:陈苏 来源:www.jiaxing.cc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重理论更重实践 1954年,徐匡迪到清华大学冶金材料系报到,借住于清华园,10个月后,院系调整后的北京钢铁工业学院迁入了自己的新校址。 此时,他并不知何为冶金,凭着报效国家的理想,他走进了这个完全陌生的领域


  重理论更重实践

  1954年,徐匡迪到清华大学冶金材料系报到,借住于清华园,10个月后,院系调整后的北京钢铁工业学院迁入了自己的新校址。

  此时,他并不知何为冶金,凭着报效国家的理想,他走进了这个完全陌生的领域。

  为何能在专业领域取得诸多成绩,面对记者,徐匡迪认为两点让他终身受益,“魏寿昆先生生前非常强调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崇尚实践。”

  大学和在大学工作期间,徐匡迪非常注重基础理论学习,“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光学不理解,无法很好掌握。”基础学习让他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钢铁冶金必须在实践中验证,或者创新理论。”
  5年大学,徐匡迪认真到钢厂实践。第一年是炼钢工实习,参加炉前劳动;第二年炉长实习,不光学会操作,还得学会判断炉况,何时加什么料,怎么配比,何时出钢;第三年车间主任实习,要考虑整个生产物资的调度,生产节奏的掌握和平衡;第四年毕业实习工厂设计。

  瑞典工作期间,徐匡迪曾和副机械师尼·本格森发生了一场争论,按照本格森计算,20吨钢包浇注只需45秒,但徐匡迪根据流体力学和在工厂实习的经验,判断时间不够。总裁,同时也是高级冶金专家的欧贝格博士,将胜利判给了徐匡迪,并让他给公司全体冶金工程师及主要设计师讲解流体力学。

  丰富的实践给了他“火眼金睛”。1984年5月,他曾在英国炼钢分厂为北海油田生产抗硫化氢腐蚀的厚壁钢管。按合同规定,出钢温度不低于1650℃,其中一炉出钢时,徐匡迪用国内带去的炼钢镜判断最多1600℃,建议停止喷吹,否则可能冻包,但厂长根据仪器自动测温记录,认为可以继续喷吹,结果,近200吨钢水冻在包中。

  从1959年大学毕业成为母校的助教,到离开教学岗位,徐匡迪从教近半个世纪。无论是为本科生授课,还是指导研究生,他都十分注重实践和创新,常常带领学生到车间现场,一边手把手教学生怎么补炉、加料、融化、氧化、还原,一边告诉学生如何判断温度、分析碳含量、估算炼钢时间,让学生了解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顶一下
(7)
87.5%
踩一下
(1)
12.5%
------分隔线----------------------------
特别说明

◎ 广告赞助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
      表  情:
      评论内容: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

      ◎ 阅读说明READ EXPLANATION

      ☉出处:嘉兴故事         网址:http://www.jiaxing.cc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由各报章媒体精心收集而来,本站不做任何商业用途。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您想转载此处文章请注明原作者和本站出处。